-->

一站式装修网


渐渐没落的国产家电品牌,你知道有哪些曾经很火却已消失了品牌

时间:2023-10-03 作者:柳霞涵仪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渐渐没落的国产家电品牌这个问题,你知道有哪些曾经很火却已消失了品牌 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近几年日本的制造业渐渐没落了

日本企业之溃败,始于家电行业。

2009年,先锋电子陷入经营困难,将Pioneer的品牌使用权出售给苏宁电器。2016年,陷入巨额亏损的夏普卖身富士康。索尼也好不到哪去,在2008至2015年的8个财年里,累计亏损1.15万亿日元(695亿人民币)。最惨的莫过于三洋,先变卖部分业务,又整体卖给松下,最后又被松下卖给了海尔和投资基金。

日本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也不容乐观。

2016年4月20日,日本第五大汽车制造商三菱汽车承认油耗造假。不到一个月内,日本第二大轻型汽车生产商铃木汽车也承认燃效数据造假。就连称霸全球的丰田,蝉联4届冠军后,在2016年被大众超越,让出了全球销售第一的宝座。

日本企业的集体溃败,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亦见端倪。1996年,日本上榜企业多达99家,与美国并驾齐驱;2006年减少至70家;2016年仅剩52家,比20年前,锐减了近一半。

短短20年,日本企业经历了什么,为何呈现集体溃败的趋势?

日企的技术偏执狂,创新过度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发明和市场的新结合”,在经济领域能够与市场相结合的创新,才是有效创新,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那只能属于科学家实验室里的游戏。

日本制造企业对技术有着偏执的追求,为了让产品提高1%的性能,不惜投入30%的成本,导致日本制造在价格上失去了国际竞争力。技术过盛导致产品性价比降低,市场售价往往高出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譬如夏普,一直致力追求与众不同,为了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力很强,会制造只有夏普才做得出来的特殊面板,例如四原色液晶电视Quattron、氧化铟镓锌面板。这种“不标准”的产品越多,就越难卖给外面的顾客。

对一般消费者也是如此,夏普常附加一些抬高成本、却是伪需求的功能。例如四原色电视的色差精细,但是与其他品牌的差距,不一定大到消费者愿意多花钱的地步。又如夏普推出一款机器人自动吸尘器,还附有语音功能,一些单身女性觉得很可爱,但多数人觉得这样的功能只是想抬高售价而已。

在科技创新风起云涌的年达,夏普误判了全球电子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一失足成千古恨,卖身富士康。

缺少用户思维,营销意识淡薄

日本大企业营销意识淡薄导致失场失利。日本企业重技术而轻市场,以技术决定市场,导致产品和市场严重脱节。缺乏合作意识导致企业难破发展瓶颈,日本有着浓厚的匠人文化,强悍的研发人员可以在技术领域攻无不克,这既养成了日本企业的技术自信也导致了他们的盲目自大,以致缺乏合作意识。

立石泰则所著的《死于技术:索尼衰亡》一书中就提到,技术是索尼成名立万的根本。但最后,索尼的衰亡也是过度依赖于技术。长久以来,日本消费电子品牌都痴迷于技术的提升,迷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原则。但在当下,消费电子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技术的“超进化”被置于一旁。只要保持足够的表面噱头,就能够吸引到消费者的关注。真正隐藏于产品内部的技术创新,反而容易被忽略。

在中国大陆消费市场,很少看到日本消费电子品牌的花样营销。在营销上真不如小米、魅族、乐视等消费电子品牌的强势,日本消费电子品牌的衰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产业链层面看,产业链快速下沉、细分化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个性化分支产品的出现,让习惯集中化研发、生产的日本消费电子品牌难以跟上形势。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后来者替代,让日本消费电子品牌深陷泥淖无法自拔。

终生雇佣制,日企不能承受之痛

大企业员工的终生雇佣制也是日本企业日益衰落的原因之一。

以往,在提到日本企业的“员工一般会在一家公司干到老”,我们都认为这一制度可以保障员工权益、提高员工忠诚度。但实际上,不少日本企业都被终身雇佣制这种“国企病”拖累着——在这些日资企业,“铁饭碗”、“论资排辈”及“领导说了算”等机制非但没有提高员工忠诚度,反而使一些员工在混日子,中国籍员工、日籍员工都是如此。

既不能开除那些不合格的员工,又要指望所有的员工都能认真工作,这就得靠员工的“自觉性”了。但既然不认真工作不会被开除,并且也对收入没有多大影响,那我为什么要累死累活地拼命工作呢?

有些责任心强的员工,即使看不惯这种工作氛围,想跳槽,也很难。因为,其他公司不辞退员工,也没有员工辞职,没有留下岗位空缺,没法录用你。这就导致大量的员工被固定在自己并不喜欢、也并不怎么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无法发挥专长,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员工一旦跳槽,工龄将在新单位从头算起。这就导致,员工在跳槽后收入往往不增反减,因此,员工不敢轻易跳槽。

而那些能接受这种体制的人,就不大会去钻研创新。毕竟只要工龄越长工资就会越高,既然年轻人干得再多、干得再好也很难升职,很难涨工资,那我为什么要努力?

终身雇佣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日本大企业的樊笼,磨灭了绝大多数员工的激情,产生了极大的惰性。

日企对华方针战略的失败

日本以家电为龙头的对华投资从一开始到后来的方针一直就是失败的,不愿意合资倒逼中国‘穷则思变’,于是有了海尔、长虹、康佳、TCL、创维和顺德的家电产业群。如果日企一开始就跟中国企业合资,是可以通过合资一直占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且可以在世界市场上跟中国一起共进退的。

在中国的另一个失误就是日本企业基本没有长远战略,其在中国的投资只是将中国视为一个廉价的生产基地,没有长远战略布局。只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双赢思维,甚至呈现出抗拒本土化的倾向。

尽管日企是第一批来中国淘金的跨国企业,但他们来中国的原因,并不是认识到了中国市场未来的巨大潜力,而是在签署“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后的无奈选择——必须到海外进行生产加工,以降低由于日元升值抬升的经营成本。在2000年之前,他们普遍低估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在2000年之后,他们又普遍夸大中国市场的经营风险。

战略上的短视,使得日企在面对中国消费者时,普遍轻视品牌管理,弥漫着盲目的自信情绪。对内则发展出相对封闭的企业文化,普遍不愿意擢升中国员工担任管理层,高层中很少有中国人或华人,在关键决策上依赖日本人内部沟通,导致决策缓慢,典型如日企在手机市场的集体溃败,其产品更新速度仅为欧美和韩国企业的三分之一。研发上也同样如此,与欧美等跨国企业相比,日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积极性、深度、力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及。

“一流产品销日本,二流产品销欧美,三流产品销中国”,是长期以来中国人对日本企业的普遍感觉,部分日企在中国存在狭隘傲慢的心态,奉行歧视性经营和双重标准。比如在中国生产的某些丰田车只配两个气囊,而在国外市场上投放的车则普遍配有5个气囊——这不仅是商业道德的缺失,也是对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漠视。

总之,在中国的日企都是一副随时拔脚就走的心态,把中国的国家风险无限放大。时至今日,日本企业的指导思想一直如此,这也是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越走越窄的根本原因。如果在中国市场一直如20年前那样称霸,日本家电企业不会如现在那么悲凉。

日本整个国家的文化就是不鼓励创业

互联网源于创新,源于突破旧有体制,独立创业。但在日本,整个国家的文化就是不鼓励创业。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日本几乎被苹果、雅虎、Facebook、谷歌、亚马逊等公司垄断,日本也几乎没有本土的互联网企业可以与之抗衡。

日本的风险投资人不会轻易将资本撒向创业者,在他们看来,一家公司的信誉与品牌、创始人的资历更重要,而产品是否足够创新有前景则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创业者从0到1的跨越相对更为艰难。

日本互联网不发达的另一大原因还在于,日本的线下服务体系太过于完善。

比如日本东京是线下实体店最为密集的城市,大街小巷遍布着各种连锁便利店,据资料显示,日本7-11、全家、罗森便利店,总数超过5万间,随处可见的药妆店,如松本清、杉药局等,总数超过2万间。遍布各地的大型百货与特色卖场以及自动售货机,让日本人在自己的生活圈与视野可及处,几乎可以买到他的生活所需的物品,而日本人正是被这种线下优质的体验与服务惯坏了,反而让电子商务的体验与服无法超越线下实体店的。

日本企业常年维持的良好形象的倒塌

还有一点,日本企业常年维持的良好形象的倒塌,也是一大因素。虽然说企业形象被破坏不一定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却推波助澜,恶化了企业的生存环境。有时候企业的一些昏招,甚至让企业破产消失都是有可能的。奥林巴斯和东芝都在这两年遇到了重大财务丑闻,偷税漏税,伪造财务数据,使得企业的美誉度降低,也就导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降低了。

既然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那国产家电厂商干嘛还收购国外家电品牌呢?其实套用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企业的倒闭各有各的原因,但企业的资本都是相似的——收购国外家电品牌,或许承接了相关债务,但是收获了经营渠道、品牌知名度、知识产权、各种现成的工厂车间、高素质的员工等等。既然我承受得起低价竞争,说明我这个企业抗风险能力大,收购又算得了什么?利大于弊啊。

所以,以后的趋势就是,各种行业都会出现国产品牌收购国外品牌的情况出现。在微观上,很多都是一种偶然(谁能想到财务丑闻呢);在宏观上,却是一种必然。三洋、夏普、东芝这些曾经叱咤全球的日本骄傲,一个个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国货。经济实力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这种并购的增加,现在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历史滚滚车轮下的社会现实罢了。

固步自封,未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投资

日本家电巨头固步自封,未能踏着时代的节奏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投资而大大伤了元气。先有松下在录像机上看不准世界潮流是VCD和DVD将会替代录像机,在录像机上过分投资,1990年代的大连华录就是其中之一。松下最大的失算是在等离子屏还是液晶屏上,决定巨资投入等离子屏。结果很快就证明松下是错误的。这下鼓舞了夏普,夏普便在液晶屏上投入几万亿日元。素不知黄雀在后,液晶屏的优势被韩国三星抢了过去,导致夏普一失足成千古恨,把整个企业转让给郭台铭,百年老店就这样玩完了。

而索尼本来无疑是日本家电企业中最有型,最时尚的一个,既有摄录设备,又有IT设备,还玩时尚的音乐盒电影。可是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摆平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利益,结果在内部纷争中错过了最佳时期,被美国苹果抢得头把交椅,成功地完成了商业模式的华丽转身,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品牌商,把创意与终端完美结合,做出了巨大的市场。三星也没落在后面,与苹果平分了数码时代的大蛋糕。日本企业基本都被这股时代的洪流甩下了车。

难以承受持续的低价竞争

从表面上看,中国品牌所掀起的一连串低价竞争是引发日企危机的导火索。能经得住打击的企业,第一条就是能接受持续的低价竞争。很多人觉得低价就是廉价,意味着质量变差、品控变差、感受变差。但这种低价确实带动了中低消费市场,其次又让高高在上的大品牌不得不应对这种低价竞争,从而打造出更便宜且质量更好的产品来。就拿小米手机来说,它的出现不就极大促进了安卓手机市场的竞争态势。当然产品好不好,我们另当别论。小米的出现确实拉低了安卓手机的平均价格,尤其是高端手机。

企业最怕的便是价格战,因为这会导致利润急剧下降。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力,这也是日企的强项。但很不幸的是近几年发达国家市场恶化,日企又未能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反倒让韩企钻了空子。同时在最发达市场和最大市场失去支撑后,日企的衰落便不可避免了。

最终,在无法承受低价竞争,高端产品又卖不出去的情况下,日企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东芝与夏普不都是因为面临来自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导致利润率降低而不得不出售家电业务吗?同样的例子还有更早的IBM电脑业务,所谓的竞争更多的是市场的竞争,并不一定有技术就能活下去的。

归根结底,无关技术,也无关经营,日企的问题就出在日本人本身。日本人失去了往日的创造力,既不愿冒险开拓新领域,也不愿放血自救实行结构改革。结果,当然是被蒸蒸日上、全力冲刺的国产品牌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高官无能,低层愚忠

最后说一点,日本的大企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创业家族保持影响力的大企业,并不一定是家族企业,但创业家族在人事方面有决定权,比如丰田汽车,铃木汽车,这种企业的强项是战略决策速度快。也有软肋,一旦决策错误可能导致致命伤。

另一类企业,就如东芝和夏普,其高层是从公司内部提拔上来的,每一届总经理做3-4年,然后就换人,很难期待这些领导有什么先见之明,因为他的责任和任务是在任期内少犯错误,所以,这一类企业的领导层通常没有创新能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比起市场竞争,他们更擅长于在同事之间搞关系。

那为什么大部分日本的大公司没有落到东芝和夏普的地步呢?

应该说,很多公司也不同程度地遇到相同的问题,只是没有暴露出来。另一方面,日本大企业的上层虽然无能,但其中层非常坚固,所以,最上层的领导像走马灯似地换,短期看似乎并不影响其经营管理。

关于这一点,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有非常精典的观察,他指出:“儒学在日本的发展不是孝道,而是忠君。”也就是,日本人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不能说日本社会完全是这样,但有一定道理。忠诚是美德,但同时一个社会和一个企业要有修正领袖错误的能力,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否则,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你知道有哪些曾经很火却已消失了品牌

在达芙妮之前,已经有不少当年的大牌悄无声息地淡出我们的生活。

服装类

1.Esprit

跟达芙妮同一时期的这个服装品牌,曾经也是时尚、高级、有品的代名词,那也是动辄八百一千一件衣服,一把雨伞都要300大洋的精英品牌。

日前,ESPRIT在官网、天猫旗舰店先后发布公告称,将于5月31日全面关店。母公司思捷环球(港股00330)近期也已宣布终止在内地的业务,并关闭中国大陆以外在亚洲的所有56家零售商铺。

2.艾格Etam

30+的姐姐们曾经衣柜里都有过艾格的衣服吧!

说实话,艾格的性价比真心傲视群雄,而且风格全面,碾压今天的hm、zara们。

可是不知道啥时候,她突然就消失了,随着潮文化的兴起,大家也慢慢忘了这个伴随青春的品牌。

3.班尼路

2006年,《疯狂的石头》里一口山东胶州话的黄渤倾情带货,这时候也正是班尼路风头正盛的一年。

在巅峰时期,国内门店达到4000余家,并请来刘德华、王菲、黄晓明代言。

2008年,班尼路为解决销量不佳、库存积压的问题,虽然迅速采取了低价策略,但并未在市场上表现上有所好转。

2016年,由于内地市场增长缓慢,闭店止损策略失效,班尼路母公司德永佳集团宣布旗下非全资附属公司班尼路集团有限公司以2.5亿人民币,将上海班尼路服饰有限公司出售给上海汇业实业有限公司。

4.德尔惠

“德尔惠,onmyway”。

当年周杰伦还是个初露头角唱不清歌词的小伙子,成为晋江系品牌的代言人,德尔惠迎来高光时刻。

但好景不长,产品质量问题、金融冒进,让德尔惠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2007年上市前夕,德尔惠被曝出财务作假,首次IPO失败;

2011年,创始人突然离世,给公司造成巨大影响;

2012年,德尔惠再次上市失败。厂房、土地、仓库被质押,公司负债6.36亿,连品牌德尔惠本身也被卖身给了凯天体育用品;

2015年,德尔惠大面积关闭门店,如今完全消失在了市场的滚滚巨浪里,连官网都没有留下。

电子产品

没有哪个行业消失的品牌比电子圈更密集了。

1.小霸王学习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小霸王公司所推出的一系列游戏机、学习机产品风靡一时,成龙大哥代言的“望子成龙小霸王”家喻户晓。

2019年5月10日,由于资金紧张,小霸王游戏机项目团队已解散,上海分公司也已经遣散。

话说回来,真的有人拿小霸王学习吗?

2.柯达

1892年柯达公司诞生,到1996年,柯达公司拥有超过14万名员工,它的市值达到了280亿美元,占据了美国85%的相机市场。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胶卷的市场急剧收缩。2012年柯达申请破产保护,大家唏嘘:“从诞生到巅峰,柯达用了近百年时间,而从巅峰到谷底,它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

3.步步高复读机

时代的眼泪,有木有?

对于英语复读机行业来说,步步高进入之前,甚至还不能称之为一个行业。

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步步高短短的三四年时间,行业总销量翻了几十番,一直攀升到2000年的800万台,但终究败给了时代。

4.波导手机

“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在那个手机还不算普及的年代,波导手机刚刚上市一年,年销量可以达到70万部,在国产手机年销量冠军的宝座上一坐就是5年。

2007年,波导手机业绩下滑,从此走向了不归路,最后活成了一句广告语。

零食饮品类

1.太子奶

又是一个好像很久远,其实消失才没几年的品牌。

太子奶曾经在中国乳酸菌饮料行业占据“龙头”地位,担任代言人的谢霆锋当时还辣么水嫩嫩。

2010年7月太子奶宣布破产,据称是在过度扩张的过程中迫于集团资金链的断裂,而引发整个集团的崩盘。

2.乐百氏

说起乐百氏,这个品牌在80年代,可是和娃哈哈、农夫山泉一较高下的品牌。

但是在2001年时,乐百氏的负责人何伯权就以23.8亿美元的价格把乐百氏卖给了外资企业达能集团,从此销声匿迹。简直就是翻版【小护士】,外资的嘴脸,都懂得~~

3.酷儿

不记得酷儿啥滋味,只记得可可爱爱的广告了。

可口可乐公司于1997年推出“酷儿”果汁饮料,上市短短几个月,全国各地便也“QOO”声一片,知名度和美誉度一炮打响。

因为产品定位跟后来的美汁源重合,所以逐渐被取代,属于主动退出市场的一个品牌

4.高乐高

居然是狗子拍的广告~

小时候的贵族饮品,长大想找好像没了——实在太贵了!现在淘宝有售,除了巧克力高乐高,还有那款难吃得要死的卷卷心,让消费者对高乐高开始死了心。

煎宝还是更爱麦乳精,哈哈哈哈!

倒塌的老品牌太多太多了,化妆品界的小护士、煎宝能叨一天一夜!

相较这些没能撑过来的品牌,另外一些老品牌不仅熬了过来,甚至焕发第二春,比如——

同仁堂!

最近关于同仁堂咖啡馆的赞美,不要太多哦!

跟上时代大潮,保持年轻化,永不满足现状,才能让品牌长长久久走下去。

有哪些你知道的曾经很火但已消失了的品牌

有些品牌红遍大江南北,现在他们却消失了。他们面临的困境是相似的,巅峰期战略失误,盲目多元扩张,品牌老化,产品落伍,再加上在互联网影响下,年轻人产品需求、服务需求,购物方式、需求层次等都在变化,跟不上时代变化,注定会被舍弃。

接下来,帮大家盘点几个记忆中消失了的品牌。

NO.1好迪

“大家好,才是真的很好”。广州好迪倒闭了么?并没有,你去淘宝还能买,但下面的评论通常是“给妈妈买的,这边超市买不到”。品牌缺创新,包装都没变,依然是90年代的风格,经销体系太传统,市场反应变化慢,自然跟不上时代。小时候魔性洗脑的广告词已经很难让人掏钱包了。

NO.2大大卷

大大卷,曾经是小卖部最热销的产品。

大大卷,曾经是西班牙的品牌,1989年进入中国市场。1999年,“大大超人”诞生带来了超软泡泡糖,还推出过果冻的泡泡糖。大大卷是许多中国80后和90后童年的顶级零食之一。但在2007年之后被美国箭牌公司收购,之后大大卷品牌也随着被收购组建没落。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创新,只生产普通的泡泡糖。

NO.3乐百氏AD钙奶

乐百氏AD钙奶,1989年创立,曾经的全国乳酸奶第一品牌,最高年销售额达到十几亿元,也是许多九零后的童年饮料。

当年的乐百氏的代言人还是黎明,但在2000年,乐百氏为了获得更大的突破,选择将92%的股权卖给了达能。原先的高管逐渐丧失了对乐百氏的控制权,最终五名创业元老集体辞职,乐百氏这个品牌也随之没落。

NO.4健力宝

健力宝,曾经被称为橘黄色的东方魔水,曾是国家体育代表团的官方指定饮品。在当年席卷中国的大街小巷,在1997年营收就达到55亿元。本来有机会取得更高成就的健力宝,最终却因为内部管理混乱和盲目的多元化导致健力宝被其他饮料品牌绞杀,最后落得一个倒闭的下场。

NO.5旭日东升

旭日东升,1993,一个由3000万元巨款起家的集团做出了一个销售额高达30亿元的饮料品牌。

然而,这场成功仿佛昙花一现,2001年,这一轮冉冉初升的“旭日”,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陨落。

2001年,旭日升的市场份额跌至30%,市场销售额也从高峰时的30亿元降到不足20亿元。2002年下半年,旭日升停止铺货。

昔日风光无限的“旭日”,渐渐定格在了人们的回忆之中。

NO.6非常可乐

曾经火爆的非常可乐,你现在很少可看到了吧。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高举民族大旗,国产品牌。“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跟老百姓办喜事有关,接地气。但是可乐最主要的消费者是年轻人啊,你再强调国产,再接地气,跟年轻人想要的时尚,活力,想要点刺激的心理还是截然不符的。所以,非常可乐即使是在火爆的时候,依然难以打入城市年轻人群。面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下沉市场的围剿,也无力抵抗,慢慢衰落也在所难免。

NO.7汇源

“有汇源,才叫过年呢”这句广告词陪伴了中国人度过了多少个春节。不过就在今年汇源宣布破产,其实汇源的转折点是在08年,当时汇源的创始人朱新礼做了个惊人的决定,要把汇源果汁卖给可口可乐。把中国国民企业卖给美国品牌,这个举动被网友骂声一片,结果就是汇源的口碑跌至谷底,后来监管部门不得不介入。

当时有个网站做了一个调查,近7万的网民参与,其中高达82%的人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因此收购没有成功。但是汇源的噩梦也正式开始了,为了收购案,朱新礼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其中最致命的是砍掉花了将近20年来建立的销售体系,最后的最后还是负债累累股价衰退。

No.8柯达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来,柯达都可以算得上是最成功的公司之一。

1883年,美国人乔治·伊士曼发明了胶卷,这对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柯达的发展史就是世界影像行业的缩影。在没有数码影像的时代,柯达胶卷几乎记录了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

但是,数码时代为柯达的“胶片王朝”敲响了谢幕钟声,数字技术几乎直接淘汰了胶卷行业。

由于转型不及时、策略较保守等原因,柯达公司在2012年正式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通过售卖专利与申请贷款,转型为一家专职影像业务的公司。如今,柯达的范围缩减为印刷、包装、出版和商业胶片。

对大部分人来说,或许只有在医院拍摄X光片的时候,才能再跟柯达胶片产生交集了。

NO.9田七

田七牙膏怎么也看不到了?因为它已经停产拍卖了。

田七03年横扫千军,出货量超过4亿支,19年晚景凄凉,破产拍卖无人问津。田七牙膏爆火之后,洗手液、洗发水、洗衣粉、洗洁精能来的统统轮一遍,大水漫溉,快速扩张,多元发展,副业没搞好,主业也荒废。

NO.10两面针

曾几何时,”一口好牙,两面针”的广告播遍大江南北,但现在呢只能在部分酒店才能看到。

两面针到底怎么了呢?

自1996年起,两面针牙膏的产量和销量都是稳居国内前三,到了2004年A股上市,成为国内牙膏第一股,可谓是“牙膏行业的大哥大”。也是从2004年开始,佳洁士、高露洁等外资同行涌入,两面针压力陡增,开始病急乱投医,实现多元化的布局。布局了纸业、房地产、旅游产品、药品等多个行业,仅仅两年就被拖累的亏损,这一亏就持续了13年。

NO.11德尔惠

OnMayWay,周杰伦代言的那个德尔惠呢?它已经宣布破产啦,风光无限止于07年,两度上市失败,元气大伤,盲目转型快时尚,轻产品,重营销,频频被曝质量问题,形象严重受损。面对外来品牌竞争,只能败下阵下。

No.12小霸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产品,当时只要有了小霸王游戏机,就是全村最靓的仔。

现在小霸王游戏项目已经解散,不过没关系,只要打开阿里巴巴投资的可乐优品APP输入口令“小霸王”随时随地还能玩。

NO.13诺基亚

在2010年之前,如果你有诺基亚手机会特别让人羡慕。陪伴了不少人青春的诺基亚,却在2011年宣告破产,智能手机的出现,无疑是给传统手机致命的一击。诺基亚却没有及时调整战略,错失了抢夺智能手机系统市场的好时机,最终被之际市场所淘汰。

总的来说,一个品牌很难永久火热,但他们矗立过时代潮头,拥有过辉煌历史,值得尊敬。

为什么国内电视品牌都是日本韩国的

·欧美当然生产电视,但是在国际上不是主力品牌。你看看全球电视销量的品牌份额就知道了:前10名的品牌都是被韩国、中国、日本品牌瓜分,其中韩国品牌占前两个。欧美生产的电视基本消化在当地本土,卖给中国的很少了。欧美电视当地最主流的品牌,更多的还是德国品牌。当然欧美家电制造商的业务重心,目前已经不在电视产品上,自然在缺乏全球竞争力。

韩国三星和LG,作为全球平板电视销量第一和第二品牌,所以国内销售的电视品牌有韩国品牌是自然现象。因品牌美誉度等复杂因素,LG各类产品线在华销量下滑明显,LG电视目前在中国销量并不占优势,2012年已经沦为非主流品牌。在中国市场,韩国电视品牌里目前只有三星一家独大。

因为现在的电视主流产品是液晶,非主流是等离子,而显像管只有特殊需求才会使用,日本品牌是液晶面板技术的引领者,虽然日本家电竞争力在逐渐下滑,但目前日本品牌电视作为一直的全球主流品牌,在任何国家有销售自然是正常现象。

中国的电视品牌,目前已经有两个品牌在全球销量领先,国产品牌的性价比和稳定质量,以及越来越多的日韩品牌电视,逐渐有国产代工趋势,所以中国的电视品牌更适合中国国情,占据国内六成销量,核心技术仍是短板。

在中国,欧洲最主流电视品牌当属飞利浦,如今飞利浦的业务重点已经迁移出黑色家电,电视业务很长的时间已经被中国国产化。前有TCL代工时代,如今是冠捷科技使用权的时代,飞利浦电视在中国地区如今已经是非主力品牌。

在最近的2013年上半年的销量,中国液晶电视市场上,品牌关注格局变化不大,和全球市场销量类似,本土品牌与日系、韩系品牌势成三足。

日本韩国品牌的电视,在中国目前情况只有高端型号是原装进口,大部分在中国、南亚设厂或国产代工制造,制造成本比其他国家品牌占据明显优势。欧美生产的电视在技术、性价比、品牌因素等,在中国内地竞争力缺乏明显,如今自然在国内很少销售。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品牌 没落 渐渐

相关推荐

家装木门选哪个品牌好呢土巴兔家装大品牌...

1、家装木门选哪个品牌好呢土巴兔家装大品牌,一站式服务平台能帮到你吗高品质家装木门品牌推荐 盼盼:知名...

土巴兔的地砖瓷砖品牌一览表中都有哪些品...

1、土巴兔的地砖瓷砖品牌一览表中都有哪些品牌呢土巴兔地砖瓷砖品牌一览表中的品牌:国产品牌: 冠珠陶瓷 东...

土巴兔进口艺术涂料品牌一览表中都有哪些...

1、土巴兔进口艺术涂料品牌一览表中都有哪些品牌土巴兔进口艺术涂料品牌一览表中的品牌包括: 圣马可 蒂芙尼...

复式装修选哪个品牌好呢14座城市业主都认...

1、复式装修选哪个品牌好呢14座城市业主都认可的品牌是它吗复式装修品牌推荐:1. 东易日盛 14座城市业主认可...

装修案例


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