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站式装修网


日本著名空间改造大师成名之作(国际大师作品系列7: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时间:2023-08-16 作者:旋卉 68 68


国际大师作品系列7: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是目前活跃于亚洲、欧洲和美国的世界级建筑大师,他几乎获得了世界上所有顶级的建筑奖项,包括1995年的普立兹克奖。

他在建筑界声名鹊起,靠的不是像诺曼·福斯特那样狂放不羁的想像,也不是弗兰克·盖里式的狂野***,他坚信建筑是地球与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可以像自然一样生长。与建筑界喜欢挑战技术和想像极限的设计师们相比,安藤忠雄的作品显得静谧,不事张扬,静静地伫立在苍茫的天际线之下,与周围的山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和谐。

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日本大阪人,日本建筑师。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成绩:23战13胜3败7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

安藤忠雄在大阪府立城东工业高校毕业后,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并自学建筑。

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76年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长屋,是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已显现其设计风格。其后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1980年代参与关西周边地区(神戸北野、大阪心斋桥)的商业建筑设计,1990年代以后,参与公共建筑、美术馆建筑等大型计画。

安藤忠雄并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仅在建筑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在高中毕业后,参加了SemiMode研究班(SemiModeSeminar,Seminar是一种由大学教授创立的研究班,属于大学教育的一种),Semi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毕业生大多都是目前都在业界第一线活跃的创意工作者。之后独自利用各种管道学习了室内设计和制图等技巧。

在成为建筑师之前,曾经担任过以关西为中心,许多茶馆或咖啡厅的室内设计。

建筑的启蒙

安藤为一自学成功的建筑师,他并没有获得任何的学位,也无得自任何大师的传授,安藤的成功归因于他广泛多方面的阅读与旅行,亲身体验这些历史建筑而获得启发,直到今天他仍持续而不间断。安藤第一次感觉到建筑空间的存在,是置身于罗马万神庙之中。安藤曾说道:「我所感觉到的是一个真正存在的空间。当建筑以其简洁的几何排列,被从穹顶中央一个直径为9米的洞孔,所射进的光线照亮时,这个建筑的空间才真正地存在。在这种条件下的物体和光线,在大自然里是不会感觉到的,这种感觉只有通过建筑这个仲介体才能获得,

真正能打动我的,就是这种建筑的力量。」

戏剧性的经历

安藤忠雄的成功非常的戏剧性和传奇性。相较于丹下健三〈KenzoTange〉在五十年代,赢得了几乎每一个他参加的竞赛的竞图,完成一系列雄伟的公共建筑与国家事务核心设施等大型设计案。但在安藤的职业生涯中,却没有类似的经历。当住吉的长屋,一个仅65平方米的私人住宅和丹下众多的建筑作品同时在广岛展览时,受到人们相当大的关注,并为安藤赢得了1979年度的日本建筑学会赏。

东西方的融合

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为了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

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准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日本、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和起来,使其独树一帜。

对于现代机能主义进行批判

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仲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他重复地再现”住吉的长屋”的风格,

因为在这个设计中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人们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怀抱。

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存在于消极、享乐,以过度的服务来满足消费文化的需要,而是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住吉的长屋的原型,即是安藤对当时生活方式所作的反省与抗议。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的抬头使精神渐趋没落必须加以抗拒,并希望在生活中保有传统形式,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超越,进而能创造新的文化。

封闭~~开放的都市观

安藤忠雄早期对都市一直是采取一种封闭的态度,安藤实际上是”城市游击战”的拥护者,他主张不必注重社会和城市的立场。安藤的作品中,让人开始意识到都市公共空间的个性,应该于1984年京都高濑川边的复合性商业设施Time’s。安藤除了发挥他惯用的动线回游的手法之外,更将建筑物朝向河边开放,塑造出多种层次的空间,面对自然加以敞开,为桥边过往人们创造了新的公共空间。

安藤相信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

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

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用时,建筑形体在整个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脱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萤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光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借由光的影子阅读出空间疏密的分布层次。经过这样处理,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并存。

最后一个因素是”自然”;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

人工化自然

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仅以造园及其中植物之季节变化作为象征的手段极为粗糙。抽象化的光、水、风。这样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

光之教堂

日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成名代表作,因其在教堂一面墙上开了一个十字形的洞而营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们产生接近上帝的错觉而名垂青史。它获得了由罗马教皇颁发的二十世纪最佳教堂奖。

光之教堂的魅力不在于外部,而是在里面,那就像朗香教堂一样的光影交叠所带来的震撼力。然而朗香带来的是宁静,光教堂带来的却是强烈震动。

光之教堂的区位远不如前两者那般得天独厚,也没有太大的预算。但是,这丝毫没有局限了安藤忠雄的想像世界。

坚实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绝对的围合,创造出一片黑暗空间,让进去的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的隔绝,而阳光便从墙体的水准垂直交错开口里泄进来,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圣,清澈,纯净,震撼。

让人开始意识到都市公共空间的个性,应该于1984年京都高濑川边的复合性商业设施Time’s。安藤除了发挥他惯用的动线回游的手法之外,更将建筑物朝向河边开放,塑造出多种层次的空间,面对自然加以敞开,为桥边过往人们创造了新的公共空间。

安藤相信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

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

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用时,建筑形体在整个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脱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萤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光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借由光的影子阅读出空间疏密的分布层次。经过这样处理,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并存。

最后一个因素是”自然”;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

人工化自然

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仅以造园及其中植物之季节变化作为象征的手段极为粗糙。抽象化的光、水、风。这样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

光之教堂

日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成名代表作,因其在教堂一面墙上开了一个十字形的洞而营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们产生接近上帝的错觉而名垂青史。它获得了由罗马教皇颁发的二十世纪最佳教堂奖。

光之教堂的魅力不在于外部,而是在里面,那就像朗香教堂一样的光影交叠所带来的震撼力。然而朗香带来的是宁静,光教堂带来的却是强烈震动。

光之教堂的区位远不如前两者那般得天独厚,也没有太大的预算。但是,这丝毫没有局限了安藤忠雄的想像世界。

坚实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绝对的围合,创造出一片黑暗空间,让进去的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的隔绝,而阳光便从墙体的水准垂直交错开口里泄进来,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圣,清澈,纯净,震撼。

如何评价日本一些作家会有自杀倾向的现象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20世纪日本“四大文豪”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太宰治、芥川龙之介,全都死于自杀。我先概述一下这四位文豪为什么自杀,然后进行扼要评价。因为,只有先叙述他们的死,我才能进行评价。

1972年4月16日晚,在风光明媚的日本神奈川县镰仓海岸边,一幢10层楼高的公寓的417号房间的门缝里,渗出一阵浓烈的煤气味,受雇于房间主人的一个女佣连忙找来公寓管理员打开房门,只见一位身着茶色夹克衫和灰色西裤的老人躺在卫生间的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棉被,身边有一瓶刚启封的威士忌,嘴里含着煤气罐,两眼微微睁开,脸颊泛着一氧化碳中毒特有的玫瑰色。现场无任何打斗痕迹,死者无外伤。闻讯赶来的警察经过勘测,认定死者死于自杀。消息传出,举世关注。因为,这位死去的老人,就是写下《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羽鹤》等不朽名著的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他为什么自杀,迄今依然是个未解之谜。有说和他爱情受挫和性压抑有关。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可信,但川端康成确实存在心理障碍,长期依赖安眠药以致成瘾,并曾因此住院治疗。研究数据显示,不少性压抑者都选择用煤气中毒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1976年11月25日,因发表《鲜花盛开的森林》而引起文坛关注,以《假面的告白》而成为著名作家,被认为“日本现代文学代表人物”的平冈公威,在为连载于《周刊新潮》的《天人五衰》写完最终章后,跑到东部日本陆上自卫队总部发表演讲,希望唤起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但是,他的演讲遭到自卫队官兵的嘲笑。于是,他愤而切腹自杀。说是切腹自杀,其实是被他的“介错”斩首。只是这位介错刀法实在差劲,连砍三刀才使他身首异处。“平冈公威”这个名字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听过,但他的“笔名”很多中国人都知道——三岛由纪夫。

1984年6月19日,在《朝日新闻》正连载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小说《再见》时,人们在玉川发现了太宰治和他的情人、一个叫山崎富荣的美容师殉情的尸体。那天正好是太宰治40岁生日。在此之前,他已自杀过4次。

在他们之前,1927年7月24日,原名新原、被舅舅收为养子而改姓的芥川龙之介,在寓所服用大量安眠药,长眠不起。他的枕边放着《圣经》和写给妻子冢本文及好友菊池宽的遗书。在此之前,4月7日,芥川龙之介与他的妻子冢本文的发小、后来成为他情人的平松麻素子在东京帝国饭店自杀,但没有死成。

芥川龙之介患有严重的胃肠病、痔疮、神经衰弱、经常失眠,健康状况很差,对社会现实相当不满,精神很压抑。评论认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特有的压抑感,和他的精神状态不无关联。1935年,35岁的芥川龙之介去世8年后,菊池寛设立了“芥川龙之介奖”。那是青年文学家的最高奖项,和“植木枝盛奖”、“菊池宽”并列为日本文学三大奖。这三大奖均为菊池宽所设。

应该如何评价他们的自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他们自杀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理想和现实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德国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认为,“死”和“亡”的本质是不同的。死是一个过程,人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在走向死。亡是一种结果,是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按照这种观点,我认为对4位文豪的死是否可以作如此评价:在世界上,有的人竭力延长“死”的过程,有的人则希望缩短“死”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如果竭力延长“死”的过程无可厚非,那么希望缩短“死”的过程就应该受到指责吗?那四位作家是否应该有“选择”缩短死的过程的自由?

图:黑泽明根据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和《罗生门》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剧照。

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就不断发生,因此日本人也早就对大自然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感和无奈感,而通过后世观樱花骤开骤落升华出的对生命的感悟,领会武士们对自杀身死的认识。千百年来,就已使得日本人“忧伤成疾”,而且对死亡怀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对自杀也抱有一种异常宽容的心态。

这在日本文化人的自杀现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出生于1909年的太宰治,一生可谓波澜壮阔,19岁进东大,不久中退,之后的经历就是自杀未遂、结婚、与父母、家庭断绝关系、文学创作,然后又是自杀未遂、殉情未成、离婚、再婚,可以说太宰治一生都是玩任性的,不过,最后终于在39岁时与他的粉丝兼情人一起跳水殉情,总算自杀成功了。他的经典的两句话是最具冲击力的,一句是:“对不起,我出生了”,另一句是:“仅仅一句‘再见’就是人生”。就是这样一位不负责任的人,后世的日本人对他的尊崇和宽容却是无以复加的了。不仅被尊为大文豪,而且还归纳其自杀原因为患有“境界型人格障害”,其实,太宰治不仅是大文豪,他还是一位大酒豪,据说一次能喝一升酒,所以说,他的自杀,谁又知道有没有酒精成分从中作祟呢?

芥川龙之介不用介绍了,仅是芥川奖的影响就让人们根本不用脑补也明白他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芥川龙之介自己曾说过:决定他的命运的“四分之一是遗传,四分之一是境遇,四分之一是偶然——我的责任只是四分之一”。由此也隐隐透射出了他的人生应该算是不幸的。事实也正是这样,在他临死前,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境况已使他陷入人生苦恼的深渊,导致神经严重衰弱,这也致使他早已产生的厌世思想日益严重,并逐渐形成了“周围是丑恶的,自己也是丑恶的。人凝视眼前这些东西而活是痛苦的。然而,人又强迫自己这样活着“的认识。从这几句话里,也隐隐透出了在他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滋生出了对彼岸的一丝向往,于是,在完成了《续西方之人》后,他选择了吞药自杀。

三岛由纪夫,被尊为小说家、剧作家、随笔家、评论家,政治活动家、皇国主义者,看看他所获得的这些称号就大致知道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了。三岛由纪夫无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海外都是大名鼎鼎,感觉这倒不光是他的文学地位使然,更重要的应该是他在1970年11月25日占领了日本自卫队驻某地总监室,发表了激烈的演说后选择了剖腹自杀这个轰动事件让他更名声在外的。看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涉及死亡。可以说死亡意识贯穿三岛的整个创作生涯。对于他来说,死不代表恐惧,而是一种美丽的、使人向往的东西。而且他认为,在死亡的美中,美的极至就是完美的男性肉体的死亡。三岛由纪夫欣赏美的肉体被毁坏的瞬间美,这从他的《假面自白》中的塞巴斯蒂昂殉教之美到《丰饶之海》中阿勋的武士之举,无不体现了三岛这种极至之美的美学观。而他自己最后的剖腹死谏,感觉得出他是想把“自杀美学”演绎到一种极致的艺术美层面,以警世人,可惜,功夫没练到家,只落了个空留悲壮在人间了。

川端康成,他的自杀被日本人誉为“美的升华”。这位1968年就成为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豪,在当时的环境下可以说是集人生一切成功与快乐的大成者,但川端康成却如流星一逝,给世间留下了无穷余味。不过,从其平时最喜欢的一休大师的一句“佛界易入,魔界难入”和他所认为的“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以及他最持同感的芥川龙之介在遗书中写的“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等有关川端康成的资料来看,川端康成应是难以等待要在“临终的眼”里才能看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而主动跳入魔界,以求早些看到这临死的自然瞬间之美,才于1972年选择了口含煤气管自杀的。

上述几位大作家的自杀可以算作代表,当然,20世纪自杀的日本文人还有多多,但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混到了穷途末路非死不可的地步,相反,却大都是在正值大展才华达事业顶峰时选择自杀的,分析其原因,这固然有自然、宗教等因素在起着作用,也与自古传承下来的武士自杀丰骨之影响和日本人普遍抱有的“以死而生”的宽容自杀的传统有关。但这些作家而且是名作家的自杀,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来看,似乎已突破了这些传统文化、宗教、习俗等对普通日本人“死意识”的影响,可以说是成就了我们难以理解的所谓的日本“自杀美学”。

我们看日本文学尤其是近现代文学,确实是有许多非常出名的作家都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稍远一些的比如北村透谷、岛武郎、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等作家,稍近一些的有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小林美代子…..

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自杀,放之在个人身上可能都拥有不同的原因,比如三岛由纪夫是因为政治理念而自杀。

但将这些作家视为一个整体,我们还是试图从宏观的、文化的、心理的角度去进行分析。

1日本传统文化

日本是一个岛国,生存空间有限,又常受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的打击,因此对于“转瞬即逝”这一点有着独特的感受,这也是他们“物哀”文化的一个基础,到了平安时期,“物哀”就已非常清晰的审美意趣,也就是说死亡本身也是可以被审美的,死亡是一种极致,所以在部分人眼里,死亡于是就拥有了一种极致的——美。

这种传统的观念到今天也刻在日本的文化基因里。

2作家独特的心理感受

作家是一群对世界感知非常细腻的一群人,尤其是这些杰出的作家,他们的感知能力更是远超常人,于是对于痛苦的感受也分外的强烈。

以川端康成为例,他的作品充满着凄绝、寂灭的味道,而他本人的自杀,就是对他自己作品的注解。大多数作家或者说天才的自杀都是缘于此。

再次强调,这些作家自杀具体下来都有各自具体的原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背负不同,但是痛苦这一点是相通的、日本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多少都无法避免的。

日本一直是个很有忧患意识,哀伤感的民族。自然资源的严重匮乏使整个国家都处在深深的忧虑之中,哪怕是一丁点的不符合现实情况的都会被视为不详的预兆。这种情况造就了今天的日本,也就有我们知道的日本人对‘‘明治维新’’、‘‘黑船事件’’的态度。日本人的鬼神很多,我想和此也不无关系吧。作为在这种环境之下的作家群体由为明显。

1.太宰治

1909年,太宰治出生,津岛家是津轻地区首屈一指的地主富豪之家。太宰治出生之后,是津岛家那一辈里面的第六个男孩,上有五哥四姐,其中两个哥哥不幸夭折,只剩下文治、英治、圭治三人。

1916年,至市立金木普通小学就读,成绩杰出。192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普通小学毕业,后至离家两公里远的明治高等小学就读。

1923年,三月,父亲去世,享年五十三岁。四月,至青森县立青森中学就读,寄宿该市寺町的远亲丰田家檐下。中学期间,开始创作小说、杂文、戏剧,对泉镜花、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相当倾倒。

1928年五月,独自编辑的同人杂志《文艺细胞》创刊,以“焉岛众二”之名发表《无间奈落》,思想上渐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对出身苦恼而有服安眠药自杀的意图。

1929年,四月,以“小菅银吉”之名,在文艺杂志《猎骑兵》发表《虎彻宵话》等文章。十二月十日夜,自杀未遂。

1937年,三月与初代至水上温泉,企图吃安眠药自杀,但未成功。回东京后与初代离别。发表《虚构的彷徨》、《灯笼》。1938年九月,发表《姥舍》、《满愿》。十一月,移居至甲府市西坚町,发表多篇随笔。

1948年,再次以《如是我闻》震惊文坛,并着手创作《人间失格(NoLongerHuman)》。完成了《第二手札》的一部分。此时,随着肺结核的恶化,身体极度虚弱,时常吐血。六月十三日深夜,与山崎富荣一齐在玉川上水投水自尽。三十九岁生日当天,遗体被发现。二十一日,丰岛与志雄、井伏鳟二主持至其家中举行告别仪式,葬于三鹰町禅林寺。

2.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其中,昭和二年(1927年)1月,从鹄沼返回。新年伊始,姐姐家失火,住宅全被烧毁,因该宅入有巨额保险金,姐夫西川丰被怀疑为自己放火,苦恼中的他卧轨自杀。姐夫死后,芥川为姐姐家欠人的高利贷四处奔波,致使神经衰弱更加严重。4月开始,在《改造》上连载《文艺的,过于文艺的》(至7月)一文,同时,他与谷崎润一郎就小说的思想这一问题展开论战。4月7日,与平松麻素子相约在帝国饭店自杀未遂。6月,第八部短篇集《湖南扇》(文艺春秋社)刊行。7月23日,《续西方人》完稿,24日,天尚未明,芥川在他田端的卧室里服下致死量的巴比妥自杀。枕边放着圣经。他给妻子、小穴隆一、菊池宽、葛卷义敏、姨妈及亲戚竹内先生留有遗书,此外,还留下一篇《给老朋友的信》。“自杀者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自杀。我们的行为都含有复杂的动机,但是,我却感到了模模糊糊的不安,为什么我对未来只有模糊的不安呢”(《给老朋友的信》)。27日,在谷中火葬场,大家为芥川举行了葬礼,然后把骨灰存放在染井法华宗慈眼寺。

3.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4.三岛由纪夫

1925年,三岛由纪夫出生于日本东京,6岁时进入学习院初等科,1938年在学习院杂志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酸模》。16岁,他以三岛由纪夫的笔名在杂志上连载中篇小说《花儿怒放的森林》。1944年,毕业于学习院高等科,由于成绩优异,天皇曾亲手奖赏给他一块银表。同年10月正式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次年2月应征入伍,但因军医检查有误,当天就被遣送回乡。1946年6月,经川端康成推荐,三岛在《人间》杂志上发表小说《烟草》,遂登上文坛。1946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大藏省银行局,不出一年就辞职,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49年出版长篇小说《假面自白》,文坛地位确立。1970年11月25日写完《丰饶之海》第四卷《天上五衰》后自杀。

他一生著有21部长篇小说,80余篇短篇小说,33个剧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中有10部曾被改编成电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过各种文学奖。他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语版本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

我个人见解:日本文学有其独到的风格,其中不少优秀作品都体现了极高的人文价值。20世纪初,许多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曾赴日留学,例如:周恩来,鲁迅,郭沫若,李大钊,陈独秀,王国维,李叔同等等,都是我国的大文豪。不得不承认我国文学也深受这位原来是‘‘学生’’的文章影响过。而之后由于中日之间爆发战争,文化交流逐渐中断.至今甚至出现了无数民族激进主义,刻意丑化日本.这种行为似乎大可不必,至少在文学上不必如此.日本有过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仅此一点,应该引发我们的某些思考。作家作为一个围城似的敏感群体,他们的思路和创作也来自于自己那不落窠臼的头脑。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来为我们带来好精彩的好作品,我前面说了,更何况是在日本忧虑的环境下,他们所受的压力恐怕只有他们最清楚吧。

总之,生命给予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我们都应该热爱他,而不是随随便便结束他。他们为我们带来这么多好作品,奇思妙想,但他们以亲生来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个人以为不可取。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独到的见解,不喜勿喷。谢谢!

日本作家自杀率之高在各国各民族文学中都算排前的,当然其中也有宣传因素影响存在,因名气大而越觉得作家自杀之有名,尤其如太宰治这样多次自杀、且殉情独活而被捕刑拘,不断被报道宣传的例子。但作家们只是因自杀而被联系在一起,好像他自杀了、他也自杀了,他们就有了某种一致性,成了自杀盟友般,我很不赞同这种看法,实则作家们的自杀原因、心理和追求都不相同,甚至自杀作家和自杀作家也文人相轻互相看不起。就拿芥川、太宰、川端、三岛几个来说。

芥川和太宰是一条线索的,这俩人的自杀确有关系。太宰治在初中时就迷恋上了芥川的作品,高中时期太宰曾参加过芥川在太宰家所在的青森市举办的《夏目漱石》的演讲大受震撼与感动,更加迷恋芥川。当时是1927年5月,仅仅两个月之后,7月,芥川就因“对未来抱有模模糊糊的不安”,服用大量药物自杀,太宰治受到巨大冲击。两年后12月,太宰治第一次自杀,和芥川一样服用大量安眠药,未遂。

1935年菊池宽为了缅怀好友芥川而设立了芥川龙之介文学奖,这个奖项如今当然已经是日本文学界的最高代表之一,但在当年设立之初根本没啥人在乎,而芥川的迷弟太宰治却疯狂地渴望这个奖项,并且也因此和另一位自杀者结下了梁子。

(太宰治最终身亡的玉川上水)

第一届时太宰治的《逆行》曾入围,但却落败,太宰坚定地认为没有获奖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已经成名,是评委之一的川端康成对自己的私生活的批判,川端表示“以我之见,作者对眼下生活的厌恶之情,使得作者不能将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太宰治愤怒地写下了《致川端康成》:“你以为我和你一样过着养鸟、参加舞会的悠哉生活吗?我在你的文章里只感到你对社会的冷酷,闻到了你身上的铜臭味。”第二届芥川奖时,太宰治特意用了西方的现代手法创作,并写信给评委佐藤春夫,表示自己如果能得到芥川奖,会为人们的情谊而感动得落泪,与所有的苦难作斗争并战胜困苦。“求求您帮帮我,不要取笑我”,太宰治这样说,这读起来已经完全超越了对一个文学奖项的渴望,而是一个抑郁恐惧的人发出的求救,如果获得肯定,就能帮他活下去。结果因为“二二六事件”,这届芥川奖并没进行下去,无人获奖,太宰治大受打击,在镰仓上吊自杀却因绳子断了未遂,又因使用过量麻药而中毒,并且因此恨起来佐藤春夫。第三届芥川奖的时候,太宰又舍下脸皮,给川端写信,“请给我希望,虽然我死皮赖脸地活下来了,也请夸奖我一下,快点!快点!不要对我见死不救!”太宰已经直接指出了芥川奖是自己活着的希望,能给自己活下去的动力,迷弟做到这个份儿上,结果评委会的新规定是往届候选者不得再候选,太宰彻底无望。次年又和自己的妻子服用安眠药准备殉情,未成。可以看出芥川在太宰的五次自杀中有三次有直接影响,而芥川的作品和自杀,在太宰的一生中更是有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但太宰的好友,无赖三杰之一的坂口安吾认为,芥川在中国感染了梅毒,使得他的精神极其恐惧,自杀和他的虚弱有关。(芥川本人有严重洁癖,高中曾因无法接受住宿而离开)而太宰则是决意要自杀的。

(芥川龙之介离世照片)

三岛则明显和芥川太宰不是一卦的,三岛第一次见太宰的时候,张口就是一句“我不喜欢太宰先生的作品”。当时太宰37岁,三岛21岁刚刚崭露头角,太宰颤抖了一下,“表情仿佛被人捅了一下子似的……喃喃自语‘尽管如此可你还是来了呀,所以还是喜欢的呀,对不对,还是喜欢的呀!”——三岛记述道。

(三岛由纪夫对自己的体魄十分自信)

三岛和他们仨有着根本的不同,芥川患有梅毒,太宰患有肺结核,川端体重不到90斤,还和友人打赌谁先到90斤谁请客,晚年肝炎严重、盲肠炎手术之类,可以说三人的死都含有对疾病带来的身体虚弱和痛苦的解脱心理,尤其是川端在刚刚做完盲肠炎手术后几天选择自杀。而三岛骑马、击剑五段、空手道黑带、坐超音速飞机,以自己的强健体魄为美,在细江英公拍摄他时,拍摄的动作、角度全部由三岛自己决定如何展示自己的躯体之美,甚至自杀也是采用传统武士道的切腹,并且原因是无法接受战败而选择殉国。在战争的态度上,三岛与川端截然相反。

川端自小性格严谨内敛,很少表现出对事物的态度,但是在战前和战时对政府大肆压制文学自由、逼迫作家转向、笼络御用文人的行为非常震惊,在政府搜捕一些不肯转向的文人时愤怒地反对,并且帮助作家们避难或逃跑,坚持呼吁文学自由,对战争和强权表现出厌恶。

(莫言到访川端康成出生地)

日本面包车爆改睡眠小屋作为午睡空间外卖,我们可否效仿

日本的面包车改做了睡眠小屋,作为午睡的空间进行外卖,这个创意非常的好,因为节约了空间,也满足了客人午睡的需求。这就和日本的现实相关的。因为日本地少人多,上班一族工作忙碌,可供休息的空间实在是太少。

那么在中国为什么这种方式不可行呢?

第一个涉及到车辆改装的问题。因为车辆的改装会涉及到车辆的安全。中国法律对车辆改装是严格控制的。因为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起安全问题。

第二个,中国的公司基本都有足够的空间供员工们休息。比如在办公室里,可以将椅子,沙发,作为床具,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在工作时间内还原就可。

第三个,在大城市里有很多钟点房,可以供客人们提供短时间的休息,而且安全和服务都有保障。比用面包车改装成旅馆的效果,要安全得多。

第四个,中国人还是喜欢就近上班,通常上班的地方和家里不远,有的人甚至可以中午回家午休。

第五个,有许多人都有私家车,如果实在找到休息的地方,可以在私家车里,摇下座椅这一段时间的睡眠。当然前提是记得通风不要一氧化碳中毒。

日本面包车作为午睡空间,是由于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如果中国发展到那一步,也可能会流行面包车午睡。但目前,是没有必要的。

就这一点,我觉得还是留在中国吧,有这么宽敞的空间,呼吸自然的空气,保证足够的午休质量和睡眠。

请给我轻音乐大师莎拉.布莱曼的介绍

不知道多少人是因为听了「歌剧魅影」唱片中,克莉丝汀银铃般的嗓音,才想到要伦敦亲眼欣赏该剧的现场演出。虽然,近年来莎拉布莱曼(SarahBrightman)已经不再演唱这个脚色,但是当年这个为她量身订做,而且全球轰动的角色,似乎已经灌注了莎拉布莱曼的精神,别人无法取代。莎拉布莱曼的歌声充满了个人特质,让人充满迷惑与想像,就像航行在海的水手听见萝蕾莱的吟唱般,成为一种方向感的依归,一种心灵折服的美声女神。她的音质纯净、通透,演唱起不食人间烟火的角色时格外惹人怜惜,让我们不禁好奇她的出身以及音乐成长背景。

莎拉.布莱曼(SarahBrightman)生于1960年,3岁开始习舞,10年后首度参与戏剧演出,处女作是查尔斯.史卓斯(CharlesStrouse)的作品《IandAlbert》。1976年,布莱曼首度在电视屏幕上曝光,在影集《Pan\'sPeople》里面担任舞者,之后又担任流行乐团HotGossip的主唱;1978年,HotGossip的作品《ILostMyHearttoaSatrshipTrooper》还登上英国流行排行榜第一名。

1981年,莎拉.布莱曼20岁的时候,首度参加安德鲁.洛伊.韦伯(AndrewLloydWebber)的戏剧演出,担纲歌舞剧《猫》中的Jemima一角。自此,布莱曼和韦伯的生命开始有了更多交集,不过,韦伯第一次注意到她那飘邈细致的女高音音色,是在史卓斯的作品《夜莺》(Nightingale)里。1984年,韦伯与第一任妻子离婚,迎娶了布莱曼。他们的婚姻关系一直维持到1990年,其间,布莱曼成功诠释了《安魂曲》(Requiem)中的女高音,以及《歌剧魅影》(PhantomoftheOpera)中的克莉丝汀(Christine),并陆续灌录了《天籁森林》(TheTreeThatGrowSoHigh)和《遗忘的歌声》(TheSongThatGotAway)两张专辑;而这些让布莱曼备受瞩目的百老汇经典,实际上都是由韦伯为她量身订做的,才貌兼备的女高音和音乐剧之王,写下了百老汇的一段精采历史。

韦伯写下《安魂曲》这部作品,用来悼慰世界各地因战争而牺牲的亡魂。1985年年初,莎拉.布莱曼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PlacidoDomingo)合作贡献《安魂曲》的首演,普遍受到各界好评,剧中的一首《求主垂怜》(PieJesu)并且在当年成为告示牌排行榜的榜首,可以说是整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

尽管布莱曼和韦伯终究离异,但合作关系并未因此间断。布莱曼不但在世界各地为韦伯进行巡回演出,并且在纽约、伦敦与旧金山等地演出韦伯的作品《爱的观点》(AspectsofLove),诠释萝丝(Rose)一角。1992年,她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JoseCarreras)一起演唱韦伯为巴塞隆纳奥运所写的主题曲《AmigosParaSiempre》,世界各地电视屏幕前的几千万名观众都目睹了此一精采演出。然而,此时莎拉.布莱曼的生命与演艺事业也即将发生关键性的转变:她与原来的大唱片公司终止合约,只身前往美国洛杉矶,企图展开自己在音乐剧以外的独唱事业。

随着此一关键性转变而发生的,是一连串的全新尝试。她在意大利寻觅声乐名师来改造她那原本比较接近《美声唱法》(belcanto)的演唱风格,以期回归到自己的古典音乐素养与背景。另一个改变则是德国制作人法兰克.彼得森(FrankPeterson)所带来的,他以其擅长的电子音乐为莎拉.布莱曼的作品注入前所未有的音乐元素--而这也是他为德国新世纪乐团《谜》(Enigma)制作专辑时最为人所熟知的音乐类型。彼得森为她的美声提供了一个华丽浪漫、让人充满幻想的音乐背景,因此才有93年的《水》(Dive)与95年的《飞》(Fly)等两张专辑的问世。

莎拉.布莱曼说:“我对于自己多变的声音表情,感到极为自然,这种表演可以说是出于自己的本能。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感到所有的事物都能合而为一:我的声音、我所演唱的音乐类型、我自己的真实面、以及人们对我的印象,这一切都极为协调。过去我曾经试图为自己寻找一个定位,一种属于我自己的音乐风格。最后,我真的找到了。”Angel唱片公司为莎拉.布莱曼出过《永志不渝》(TimetoSayGoodbye)、《重回失乐园》(Eden)与《月光女神》(LaLuna)等三张重要的专辑,制作人都是法兰克.彼得森。这些作品也反映出莎拉.布莱曼的艺术眼光,以及她为了转型而付出的努力。当时她离开了如日中天的音乐剧事业,而她根本已是韦伯音乐剧中许多角色的代名词;经过了挣扎与自我的重新定位,布莱曼成功地走出自己的路。

《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冠军

97年的《永志不渝》是彼得森与布莱曼的经典之作。这张专辑不但在美国告示牌《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ClassicalCrossoverChart)上蝉连35周冠军,在全世界拥有400万张的销售量,并且在全世界21个国家成为金唱片或者白金唱片。99年的《重回失乐园》也在告示牌《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的首位停留了51周之久,在世界各地也有两百万张的销售佳绩。至于《月光女神》这张专辑,则标志着她生涯的另一高峰:它打入了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前20名,表示莎拉.布莱曼的音乐演出受到更普遍听众的接受。

如今,莎拉.布莱曼挟着此一演出优势,陆续推出了《喝采》(Encore)与《金选》(Classics)二大精选集。《喝采》由韦伯亲自选曲,收录了《歌剧魅影》、《猫》、《日落大道》、《歌声舞影》(SongandDance)、《爱的观点》等经典名剧中的歌曲,以及三首新曲。《金选》是由Angel与EMI为她联合制作,里面收录了四首全新作品,以及许多她最喜爱的精选古典作品,包括《永志不渝》、《重回失乐园》与《月光女神》等专辑中的歌曲。同时还有一首重新录制的《求主垂怜》--这首歌曲原来出自于韦伯的歌舞剧作品《安魂曲》,完全是为布莱曼那独特的歌声所塑造的。除此之外,还有两首莎拉.布莱曼与皇家爱乐管弦乐团(theRoyalPhilharmonicOrchestra)合作的著名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OMioBabbinoCaro)、《谁都不许睡》(NessunDorma)。莎拉.布莱曼在音乐上的成就,已经达到其它所有女歌手所无法企及的境地:她在流行、古典与跨界音乐等乐坛的成绩都可谓登峰造极,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新专辑势必再度造成轰动。

莎拉布莱曼除了拥有精采歌艺之外,其实她也是一位唱片收藏家,CD收藏多达八千多张,因此透多众多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让她能够悠游地游走音乐剧、古典、跨界之间,她演出且录过的音乐剧包括「猫」、「歌剧魅影」之外,还有「夜莺」、「爱的观点」、「Granpa」、韦伯「安魂曲」等,而演出过的轻歌剧包括雷哈尔「风流寡妇」、苏利文「宾札斯海盗」。兴趣是看电影的莎拉布莱曼,未来的计划除了唱歌之外,还有创作音乐以及写小说。在众多美声演唱家中,莎拉布莱漫无非是最得天独厚的一位,除了具备天生的纯净无瑕音质外,还具备融合各领域音乐的视野,同时她在1996年正式学习正统的声乐训练,在她狂卖的专辑「TimetoSayGoodbye」展现令人难忘的效果。对於喜欢音乐剧的朋友来说,莎拉是永远完美的克莉丝汀;对於喜欢跨界音乐的朋友来说,莎拉则是允文允武的古典流行通吃美女;对於喜欢漂亮嗓音的朋友来说,莎拉更是乐坛稀有、历久弥新的美声天后。音乐圈要是少了她发声,就像森林里少掉了最会唱歌的那只黄莺,将是乐迷最大的遗憾。

在莎拉的音乐成长道路中,除了唱红了无数传世之作之外,围绕着她的还有影响她音乐与人生的四个男人的情感佳话与传奇往事。

首任丈夫—安德鲁

由于受古典音乐、芭蕾与重摇滚乐三种截然不同文化冲击交融的父母家庭背景影响,因此莎拉的音乐包容和多变。她13岁开始表演,并立志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在念皇家音乐学院时,她一头栽进流行舞团并开始崭露头角,18岁就有了第一首全英畅销单曲,却怀抱更大的雄心壮志。也就是那个时候,这个妙龄女郎与乐团经理人初尝了一段五年的婚姻。他首任老公就叫安德鲁。

第二任丈夫—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可以说,是百老汇音乐剧《猫》使莎拉的人生和事业掀起第一次狂澜。当21岁的她去伦敦应征这部巅峰之作的角色后,浪漫传奇立刻出现了。她被韦伯慧眼识珠,夺得女主角的位置,同前任安德鲁分手,延续与下一个安德鲁的爱情,那就是享誉全球乐坛的殿堂级人物、该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1984年,韦伯在生日之际迎娶了莎拉。更有趣的是:在相识莎拉之前,韦伯的首任妻子也叫莎拉。

和韦伯结婚之后,莎拉每走一步声名愈加大作,直到大红大紫。韦伯为她量身定做的与多明戈合作的《安魂曲》,让莎拉攀上演艺第一高峰;《歌剧院幽灵》以流行唱法唱中低音、美声演绎高音的风格征服了观众,奠定了美国音乐剧天后地位;之后韦伯指导并推出的专辑《树如此长高》,为莎拉的古典声乐演唱赢得赞誉;她与卡雷拉斯等巨星同台演唱,轰动全球。由此,韦伯和莎拉共创的登峰造极的音乐盛世,为20世纪80年代的百老汇珍藏了一段流芳百世的经典历史辉煌。

好事不成双,但谣言也随之而来。据传,因为戏剧界拒绝给莎拉应得的巨大荣誉,说她成功只因为是韦伯的妻子,靠韦伯吃饭。又因《爱的观点》票房不佳等等,使莎拉与韦伯产生了婚姻危机。在1990年,这对当时人人称羡的夫妻终于无法维持而离异。

现任丈夫—佛兰克-彼得森

莎拉离开韦伯,立志摆脱“妻凭夫贵”的阴影,走出自己的路。一开始很难,因为人们认为她只能演音乐剧。1991年的一天,她听到的一张唱片,使得莎拉找到了感觉,并迅速认清自己的音乐事业,终究回到“古典与流行相结合的歌手”的路线上。

让莎拉受打动并激发出她心中音乐灵感的,是一张以全新听觉展示给世界并风靡全球的《英尼格玛》专辑以及德国音乐人佛兰克-彼得森。这张唱片,将莎拉-布莱曼和佛兰克-彼得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92年莎拉搬到德国,和佛兰克继续她的音乐事业。至此,佛兰克不光是莎拉自1993年以来至今所有专辑的制作人和作曲人,更成为了她的男朋友。从此莎拉的音乐和情感一同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佛兰克用他擅长的电子音乐为莎拉的作品注入前所未有的音乐元素,使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二人也终于幸福地走进神圣的教堂。

经过近两年时间,彼得森为她的美声提供了一个华丽浪漫、让人充满幻想的音乐背景,因此才有了1993年的《水》、1995年的《飞》。1997年的《永志不渝》中她与意大利盲人歌唱家波切利合唱的《告别时刻》成为脍炙人口、风靡全球的永恒金曲,也是彼得森与莎拉的经典之作。1998年的《重回失乐园》让莎拉得到了世界上最苛刻音乐评论家的认可,再一次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如潮好评,获奖无数。2000年,《月光女神》无论是从技巧上讲,还是从古典与流行的融合上讲,都无疑堪称莎拉的巅峰之作。而2003年莎拉新概念专辑《一千零一夜》是她目前为止最独特最个性化的作品,受到全球市场的高度瞩目。

音乐知己—安德烈-波切利

如果说意大利盲人歌星安德烈-波切利的歌声被比喻为“上帝开口说话的声音”,那么称赞莎拉-布莱曼是“浴着光芒的天使”实不为过。的确他们合唱的《告别时刻》一曲,在成为1997年全球流行乐坛最热门话题的同时,也使莎拉成为融合古典与流行新音乐的杰出先锋和代言人,也让安德烈-波切利一夜成名。如此“金童玉女”的珠联璧合的完美与默契,在当今乐坛绝无仅有。而他们之后众多的合作,无时无刻都散发出人性的爱与光芒,因此不如说他们之间更像音乐的情人知己,不是牵强附会,而是众望所归。

标签: 安藤 大师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