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面积2235平方公里,人口125万(2005年),邮编637300,固话区号0817。辖13区、84个乡镇(办事处),是南充市最大的县。置县1500余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西汉严君平、蜀汉张飞、唐代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书法大家颜真卿等在南部皆留有足迹;北宋宰相陈氏兄弟三状元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传为佳话;还先后出过骁将张巍、成都王谯纵、工部尚书李先复、宰相陈省华、大学士蒲宗孟等历史名人。这里曾是川陕革命老区,留有一代元勋徐向前、李先念的奋战足迹.震惊西南的升钟起义爆发于此。南部擅区位之便,得江河之利,国道212线、省道南渠路、唐巴路纵横全境,规划中的兰渝铁路途经县城,嘉陵江及其一级支流西河县内流程278公里,县城距建设中的机场11公里,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是川中、川北地区北上广元,南下重庆,东达巴中,西进成都的要道枢纽。南部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盐卤、砂金、石英砂储量大,品位高,极具开采价值;水能蕴藏量28万千瓦,现有装机容量11万千瓦,年发电量5亿度;境内植被众多,各类林木364种,森林覆盖率达38%。
建制沿革
南部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已有人垦植。其上古属梁洲地,春秋战国时期属巴国,后秦灭卫国,置巴郡。西汉初(公元前205年)置充国县,南朝宋元嘉八年(公元433年)改为南国县,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因地处巴郡(阆中)以南而得名南部县,后经多次分合更复,至明太祖洪武13年(1380年)复置南部县至今。
地理位置
四川省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地跨北纬北纬31°04′—31°40′,东经东经105°27′—106°24′。县境东邻仪陇县、蓬安县,西连盐亭县、梓潼县,南界顺庆区、西充县,北达剑阁县、阆中。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分布着大巴山余脉和剑门山余脉。地貌多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298—826米。主要河流嘉陵江由正北向东南贯穿境内,流长78公里;其支流西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流长202公里。
区域面积
全县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东西相距89.7公里,南北相距59.5公里。其中县城面积10余平方公里,有耕地60118公顷,其中水田19523公顷、旱地40595公顷。
行政区划
南部县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把它分为上六区和下六区两个部分。上六区为升钟、大桥、伏虎、建兴、定水、黄金,下六区为南隆、河东、盘龙、楠木、王家、东坝。南隆镇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下设西城、东城、南城、北城、枣儿、金星等6个办事处和16个居民委员会。全县共84个乡镇(办事处),1千多个村,8千多个社。
人口状况
南部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但旧时代,由于战争频繁,早期史志无人口统计,自明朝始有记载,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全县有15448人,明末清初境内几乎荒无人烟,康熙年间(1662-1722年),遂有湖广填四川,境内人口剧增,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增至614889人。民国时期,人口逐年增长,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人口为753519人。2005年,全县人口为12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69万人,非农业人口18.44万人,其中男65.77万人、女59.36万人,男性比女性为110:100。
气候概况
南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秦岭、大巴山脉形成天然屏障,北方冷空气不易入境,所以境内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季风显著,雨量充沛;虽日照偏少,但四季分明。一般特征是:春早,回暖不稳,少雨,常有春旱;夏热,雨水集中,分布不均,常是旱涝交替,旱多于涝;秋短,降温快,绵雨显著;冬干,少雨,气候较温。县内四季起止时间大致为:春季3月1日至5月20日81天,夏季5月21日至9月15日共118天,秋季9月16日至11月25日共71天,冬季11月26日至2月28日共95天。由于各地位置和地形不同,四季起止时间也有差异,境内西北与东南相距较远,季节一般相差10-15天.
水利资源
南部县水利资源丰富。有西南最大的人工湖、库容13.39亿立方米的升钟水库。南部境内河流属嘉陵江水系。嘉陵江经苍溪、阆中流入南部县老鸦镇,纳曲水;中经火峰乡、南隆镇纳清水河、状元溪,经河东镇纳安溪,经泸溪场纳泸溪,经柴井乡纳大回溪、小回溪,过报本寺入仪陇县新镇至环山乡复入南部境,在王家镇纳西河后流入蓬安县。境内流长78公里,落差33米,平均流量774立方米/秒,水力理论蕴藏量256334.7千瓦。全县水电装机2.78万千瓦,到1996年止,嘉陵江境内干流及其支流,水电装机共12处27台,装机总容量为19260千瓦。南部水力开发潜力巨大。1997年,在县城嘉陵江红岩子古渡口,已修建红岩子电站,装机9万千瓦。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河,古称西水。西河一源出自剑阁县五指山南麓,一源出自江油县皇堂垭,二源在江油邓家坝合流,流经剑阁入南部境。南部境内流长202公里,中经西河、太霞、铁鞭、保城、双峰、升水等乡镇,在升水镇碑垭庙处建起拦河大坝,是为西南最大水库---升钟水库。西河加上沿途所纳溪流,几乎流经南部各乡镇,其升钟水库和盘龙电站给南部人民的水电之利,善莫大焉,可以说西河是南部人民的母亲河。南部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水电局采用径流模数法求得全县地下水储量为6266.06万立方米。南部全县有井万余口,每口出水量一般为10-60立方米/昼夜,水质为软水-微硬水,水温10-27摄氏度,无色,无臭,无味,适宜工业、农业和人畜饮用。其出水量大,水质较好的名泉有老鸦镇碾垭村二组的一口井,井深18米,出水量1200立方米/昼夜;县城南门桥大井,水量丰富,终年不竭,曾是城内居民主要饮用井水,今犹竖碑保护。
物产资源
南部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料主产油菜,经济作物主产棉花。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加之南部地处丘陵,土地瘦薄,生产条件差,耕作粗放,所以产量极低。那时主要农作物年均单产水稻150公斤左右,小麦70多公斤,玉米不到100公斤,红苕50-75公斤(五折一)油菜60来公斤,棉花仅5.5公斤。解放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农业生产得以飞跃发展,单产大幅度增长。现水稻亩产达549公斤,小麦216公斤,玉米262公斤,红苕182公斤(五折一),油菜100公斤,棉花75公斤。1983年,南部县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1990年被列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县,1996年被列为四川省商品粮基地县。南部养殖业历史悠久,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生猪是农民饲养的主要家畜,为家庭副业收入的大宗。解放前,畜禽发展缓慢,品种老化,生猪年出栏数只5万多头。解放后,国家扶持农民发展养殖业,1987年南部被国家列为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1996年出栏生猪超过100万头。南部盛产水果,桃、李、桔、柚,品种多样,味道纯正,尤其是在马王乡培育的“脆香甜柚”被评为国优果品,更是享誉省内外。南部县的气候、土壤适宜发展蚕桑生产。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有先民栽桑养蚕。1995年产茧高达500万公斤,南部被四川省列为发展蚕桑生产的基地县。
交通优势
南部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人口125万,辖84个乡镇(办事处)1千多个村。全县公路里程达6051公里,其中通车里程达1460公里,等级公路达到705公里;河道运输116公里。全县乡镇通车率达到100%。县境东界仪陇、蓬安,南接顺庆、西充,西连盐亭、梓潼,北邻剑阁、阆中。国道212线和省道成南线。南渠线共178.05公里穿越其境,县道207.14公里和乡道600公里密布全县,村道2300余公里延伸到千家万户,17条出境公路与相邻县、市、区相通;境内大河小溪纵横交错,嘉陵江纵贯县城106公里,北通川北门户广元,南下西南重镇重庆,西河环绕县内213公里汇入嘉陵江,南部历来被视为四川的“北道孔衢,东西要害”,是川北地区交通枢扭和物资集散地。
城镇建设
经过建国后50年的发展,南部县的城镇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崛起在嘉陵江畔的南部县城,象一颗晶莹的明珠,闪烁在川北大地。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南隆古镇,自古以来都是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城东火峰山,城北炮台山,像两位忠实的哨兵,长年守卫着这座不断壮大的城市。自北向东绕城而过的嘉陵江,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她那长长的手臂拥抱着建筑高大、街道宽敞的南部城。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作为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县城,更是有着鲜明独特的现代魅力。在城市改造方面,自一九九二年以来,县城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新建城市干道8条、9000余米,新建、改建一般街道20余条、20000余米。开发改造居民小区7个,统拆旧房24.2万平方米,开发商品房98万平方米,并大规模地进行了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城市框架初具规模,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而今,城市街道已发展到83条,城市人口已愈10万,城市面积也已达10.5平方公里。城区内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宽阔平直,道旁绿树成荫,入夜华灯通明。那由五十米宽、四公里长的蜀北大道和四十米宽的振兴街、金华街、二环路所构成的县城新区骨架,充分显示出了南部县城的豪迈大气;那以金都、陵江、银峰、蓝天、白云、天一园等为代表的大洒店所提供的全方位星级服务,则又衬托和展示出了南部县城的现代化都市风貌;还有那宽阔的新世纪广场,则在闹市中为市民提供了另一片天空。同时,近两年来,县城还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大了城市管理力度,并先后建成了南充市第一个省级卫生县城和市级文明县城。
仪陇县基本上形成了以农业、轻纺工业为主体,工、商、运、建、服协调发展的格局。农业生产实现了粮、棉、油为主的种植业和林、牧、渔、桑、果为骨干的多种经营业齐头并进。元帅柚、长毛兔、中糯一号玉米等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獭兔为主。仪陇县以丝绸为主体的轻纺工业品,远销西欧、朝鲜、日本。
仪陇县有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酿造业和加工业,县黄酒厂的黄酒、县曲酒厂的汉酒分获全国、省、市名优特新产品奖。通过开展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商业企业改革,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内外贸结合开放式的商品流通格局,商业网点遍布城乡。
2011年,预计仪陇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00亿元(现价,下同),是2006年的2.7倍,年均增长15.4%(按可比价),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6亿元、41亿元、23亿元。仪陇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5亿元,是2006年的4.36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8亿元,是2006年的4.8倍,年均增长36.82%;地税收入完成2.81亿元,国税收入完成1.4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8.67%、29.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3亿元,是2006年的3.54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8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70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7270元、2356元。仪陇农产品丰富,已形成了优质稻米、红薯、生猪、獭兔、肉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花生、药材、黄红麻等。仪陇县水域面积达10000公顷以上,给淡水养鱼提供了有利条件,鲤、鲫、草、鲢四大家族均宜生长。仪陇县有思德水库、百胜水库、红岩水库等星罗棋布的大小水利设施。仪陇县坚持把培育产业置于农村工作首位,大力培育兔、猪、蚕、菜等主导产业。
随着农业科技的普及,农民下种是使用的大棚温室或双层地膜播育,孵抱出的小鸡小鸭是在寒冷冬天的温室中进行的。农户求早熟、早上市、早赚钱。虽然仪陇是丘陵山区,每年立春前后的三、五天,家家户户下到地里的各种早春玉米苗、蔬菜苗都已长出5cm多深的嫩苗;小鸡小鸭一筐筐地上市销售。
2011年,预计仪陇县出栏商品兔1000万只、生猪128万头、产茧130万公斤、蔬菜总产43万吨,分别是2006年的3倍、1.2倍、1.8倍、2.1倍,建成了全国兔业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优质蚕茧基地县地位得到巩固。积极对接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50万亩,建成高标准畜牧养殖场(区)360个,农业产业规模化比重达55.3%;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粮食产能稳步提升,粮油年产稳定在52万吨、6万吨左右。加快劳务开发进程,2011年输出劳务30.8万人,预计实现劳务收入29.6亿元,比2006年增长160%。改革开放以来仪陇的工业发展迅速,兴办了丝绸、纺织、食品、印刷、机械等工业,有各类工业企业45家,先后有51个产品环境获奖。
仪陇县水能装机总容量43730千瓦,除嘉陵江林家壕电站未开发外,已开发3730千瓦。
仪陇县工业集中区自2006年10月规划建设,总规面积7平方公里,分为新南坝工业区、河西工业区和陈家坝工业区。截至去年底,已完成投资3.8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2亿元,企业投入2.65亿元),征用土地2100亩,实现“七通一平”1650亩,入驻企业13家,建成投产7家。计划投入资金1.5亿元,报征土地500亩,达到“七通一平”2平方公里,引资建标准厂房1万平方米,引进规模企业15家以上。
2009年,仪陇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亿元,同比增长33.79%。地方生产总值达67.06亿,增速达15.7%,2009年,仪陇成功入选“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其地方生产总值、工业入库税金增幅同步跻身南充市首位(9个县市区)。
2011年,仪陇县坚持把发展工业置于经济工作首位,以增强园区承载能力为基础,累计投入14.5亿元,新建工业集中区4.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0家,园区相继被评为全省“小企业创业基地”、“第二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依托天然气资源开发,促成天然气净化厂在仪陇县建成投产,落实地方用气指标2.4亿立方米∕年,启动马鞍工业园建设,落户的4万吨不溶性硫磺加工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天然气能源产业成为工业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城市总体布局
金城城区规划布局为“一环(环绕城区外部的交通环线:S101、S203、环山公路、仪平公路)、两轴(金城山、南图山景观主)轴、两片(老城区主城片区、化马新城—城东新城片区)。
2005年至2010年间,仪陇县“三横四纵”城市路网基本建成,学校、医院、市场、车站、市政广场和居民小区布局合理,行政办公、金融服务、商业街等区域基本形成,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CNG加气站全面投入运行,市政功能较为完善。金鱼山公园、小东山公园、滨江休闲长廊、河滩湿地公园、红色经典广场对外开放,道路绿化景观全面形成,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6%。拆除房屋4013户,建设安置小区19个,拆迁群众得到较好安置。完成琳琅大道与人民东路等重要节点改造,新老城区实现融合。有序出让土地1148亩,新建商住小区47个。2011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8万,比2006年新增4.5平方公里、4万人,成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全省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同时,完成立山、三河等10个场镇总体规划和度门镇杨家岸村等18个新村规划编制,加强重点场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规范城镇开发建设秩序,努力提升城镇承载能力,金城镇继续保持繁荣稳定,马鞍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立山镇成为城镇体系的重要支点,南部县光华乡整建制划归仪陇。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实施扶贫开发新村179个,红庙子等18个新村示范效应明显。
人口:约64万人
人口密度:578人/km2
西充,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地跨东经105度36分4秒至106度4分7秒,北纬30度52分4秒至31度15分7秒,东邻顺庆,南接嘉陵,西南连射洪、蓬溪,西靠盐亭,北与南部接壤,幅员面积1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辖6区,44乡镇,603村,5675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5。28万人,农业人口占90%。县人民政府驻晋城镇,在县境中南部,距成都309公里,距南充36公里。
地饶物丰,多有胜迹,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辣椒、柑桔、蚕茧、油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地下储藏石油、天然气等矿产,盐卤砖用粘土、含铺页岩、建材砂岩。万年山为境内最高山峰,海波617米,境内还有凤凰山、化凤亭、将军碑、青龙湖、油井塔、百福松、凤凰烟雨丞相牌坊、宝马渡等众多景观。
崇教尚学,代涌英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百世流芳“穷不离书,富不离猪”的治家训条世代相传。素有“文化县”之美誉。多著书立说之先贤,慷慨悲歌之志士。汉代有“诳楚存汉”的大将军纪信,三国有“全国之功”的政治家谯周,唐代有佛教第五祖师圭峰何炯,宋代有书写和绘制《妙法莲花经》的何子芝夫妇,元代有尚书马廷用父子,近年有共和国副主席张澜、民主革命家鲜英、无产阶级革命家于江震,“保路运动”先锋罗伦以及为民族复兴而贡献聪明才智的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群。
天酬人勤,经济起飞。实施“产业化、民营型、卫星城”发展战略,建成了粮食、棉花、油菜、蚕茧、生猪、家禽、辣椒、柑桔、蔬菜、水产等商品基地。年产棉花0.36万吨,蚕茧0.3万吨、辣椒26万吨、油料1.78万吨,水果3万吨,出栏肉猪50万头,小家禽280万只。国优脐橙“青三九”畅销全国,优质辣椒“二荆条”辣遍亚非拉。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54公斤,纯收入1457万元。机械、食品、化工、丝绸、建材等行业初具规模。川北风机畅销全国,川沱酒荣获四川名牌,“梅喜”牌烟花荣获部优,丝绸产品出口东南亚。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商贸流通日趋活跃,经济在腾飞之中。
路畅村通,环境优越。国道212线纵贯全境,建成高等级公路47公里,实现乡道油路化。正在修建的广(元)南(充)高速公路及待建的成(都)南(部)巴(中)高速公路贯穿于西充,两条高速公路的交汇口在西充县李桥乡,广南高速在西充多扶、金泉两个乡镇建立互通立交桥。2009年度进行县内的西射路、芦西路两条县道进行全面改造,使射洪和蓬安相接。西充邮电数网工程投入使用,移动电话、无线寻呼覆盖所有乡镇。水、电、气供应充足,四平方公里城南新区建设拉开帷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文盲达标。医院创二甲,卫生防疫全国先进。县政府确定了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策略,制定了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16条优惠政策,一个开明开放的发展氛围已经形成。
自然地理
西充县地处嘉陵江、涪江的脊背地带,属浅丘地貌,沟谷纵横,丘陵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山脉呈南北走向,北面略高。
西充物华天宝,资源富饶。生物资源方面,有乔、灌、竹等三科116种林木,药用植物有半夏、红花、柴胡、杜仲等153种。经济类作物有桑、油桐、油橄榄、桃、李、柿、橙、柑橘等。牧草有白茅等33种。观赏植物有桂花、菊花、牡丹、文竹、吊兰等30余种。野生动物有野兔、穿山甲、雉、白鹭等数十种。森林覆盖率达24.6%。矿藏资源方面,有天然气、石油、盐卤、含钾页岩等。西充主要名特产:柑桔、红麻、蚕茧、棉花。
西充县多河流,全县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6条,最大的是发源于南部县伏虎的宝马河,全长41.6公里。向西注入的是涪江水系,其余的均为嘉陵江水系。
历史沿革
唐高祖李渊武德4年(公元621年)分南充、南部、盐亭各一部分置县,因位于汉代充国县之西而得名西充县。
今西充县地,夏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属果州,殷商、西周时并入雍州,东周、春秋、战国约公元前5世纪以后属巴国,秦公元前316年属巴郡阆中县。公元前200年,县境属巴郡充国县与安汉县,公元221年,蜀汉时期,县境属巴西郡西充国县与安汉县。263年,曹魏时期,县境属益州巴西郡西充国县与安汉县。266年,县境属果州巴西郡西充国县与安汉县。420年县境属北巴西郡安汉县和西充国县。553年,县境属隆州金迁郡晋城县与南宕渠郡安汉县。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县境属隆州安汉县、晋城县。589年(开皇九年)县境属隆州晋城县与南充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为南充县地。唐高祖李渊武德4年(公元621年)分南充、南部、盐亭、各一部分置县,因位于汉代充国县之西而得名西充县。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将流溪县并入,属顺庆。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废西充,并入南充县,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西充县,属顺庆府。清朝隶属川北道顺庆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属四川省顺庆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隶属四川省川北道,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属嘉陵道,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隶属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西充解放后,属西南区川北行署区南充专区,1993年9月隶属于四川省南充市。
风土人情
卖娃垭是旧中国贫苦人家没有钱,将难以抚养成人的子女拿到市场上去卖的历史印证。
此“卖娃垭”位于西充县紫岩乡场头,一棵巨大的黄葛树下,“卖娃垭”石碑分外醒目。据当地人介绍,2000年初,当地一农民在黄葛垭处无意发现露出一个头的石碑,上面有些许残缺的字。经人仔细辨认,上面有“卖娃”等内容。后来人们将此石碑挖出来,才发现这是一块记载当年在此地卖娃儿的石碑。在当地,黄葛垭早就有“卖娃垭”一说,但却没有相关记载,此发现将这一说法予以确认。
据该石碑记载,黄葛垭原名“大王垭”,其卖娃儿的历史始于明成化十四年。当地一进士深为此风郁闷,于是将此垭更名“卖娃垭”。据当地老人回忆,旧社会时,这里的黄葛树下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人口市场,辐射四周好些乡镇:卖娃儿的人家将要卖的子女带到这里后,在其头上插上草作标识,经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后成交,买主即将人带走。遇到太小的娃儿卖不脱的情况,有的父母就狠心地将其丢在垭口,听天由命。因此,此处又叫“丢娃垭”。当地人时兴过农历“二月二”,这天,一律不下地劳作,于是这天便成为当地买卖娃儿的交易日。
为让后人不忘这段历史,当地政府特在黄葛垭立下这一特殊的纪念碑,以示后人
一
紫岩,在西充县城以北30公里,原名紫岩乡。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有个“娃娃市”,专门买卖儿童。该市在紫岩场东端垭口的一株大黄桷树下,故又叫:“紫岩卖儿垭”。
娃娃市的由来和始于何时,无从查考,但据长者言,迄今已有300多年,终止于解放前夕。其名声盛传于川北蜚声于天府之外。建国前的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例办“文昌会”(文昌菩萨的会),从初二到十五,办会演戏,全县各场镇的土特产,也在会期进行交易。娃娃市也在此时开布。凡有子无法养活的人家,部将子抱在市上出卖。有钱无子的人家,也到市上去买。市上只有男孩买卖,没有女孩买卖,所以“娃娃市”。这是重男轻女的恶习所致。卖的一般把娃娃的生年月日,包在娃娃的头上,作为标志,买的一办带上衣帽鞋袜和尿布,表示意图。买卖双方,直接洽谈,成交后,卖的把娃娃生年八字交给买方,买方把娃娃所穿的衣服鞋袜和尿布当众脱光,退还卖方,穿上自己带去的,再交价款,从此娃娃即与生身父母断绝一切关系,娃娃一生的教养、婚姻,概由买的负责。
娃娃上市的年龄,小只几个月,大至两三岁,越小价越高,越大价越低,最低的,一个娃娃只值一斗米,当时一般叫“一娃一斗米”。最高的,也不过一个娃娃只值一石米。当时一般“一娃一石米”。3岁以上的,一般无人买,“大的喂不家”,这是当时的“口头禅”,因此都喜欢买小的。
二
农历每年的二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因为没有饭吃,生身父母不忍娃娃饿死,将自己三、四岁到五、六岁的娃娃无偿恳求有钱人收为养子的,也年年部有。收为养子的,一般由养父母送给生父母一、二斗杂粮或几十文至100文小钱,后来送到200文至1000文铜元,当时一般叫这些人为“大善人”。生父母要给养父母立一“纸约”,写明:“立约人某某,因生活无着,愿将其子送与某某善人膝下为子,从此与我断绝父子和母子关系。......人吃五谷,能生百病,生死存亡,听天由命,立约概不过问”等语。生父母先交“纸约”,养父母后交钱物。之后,如是五、六岁,先向生父母叩头,后向养父母叩头,养父母给娃娃取了名字,娃娃即随养父母而去,此时娃娃多频频回头,向生父母嚎淘大哭,生父母也掩泣而走,不敢回顾。
三
紫岩娃娃市,弃娃的现象也同时出现。在弃娃的身上,一般都放有弃娃娃的生年月日的小竹片或小纸条。有的在小竹片或小纸条上还写着:“小儿不幸,请君见怜;小儿有幸,感君大恩”的字句,希望有人收养,收养的弃娃有的长大后,想找到生身父母的,也不乏其人。相传1853年(咸丰三年),有一杜某,在卖儿垭拾一弃娃,成人后,弃娃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找到了他的亲生母赵秦氏,弃娃的养生身父母逝世后,他送山归葬毕,即回归赵家,奉养生母,传为美谈。
四
在紫岩娃娃市买的娃娃,买方父母绝大多数都爱若掌珠。绝少虐待和歧视。但氏族内部也有纠角横生的,1823年(道光三年),紫岩马某,卖一娃给杜某,杜某给娃取名杜毓英,送之读书,后来入学、补廪,于1852年(咸丰二年)壬子科中举,成为能文善书的名人。杜毓英中举归来,杜家大宴宾客,旗伞鼓乐,拥到杜家祠堂和杜家祖坟,举行祭祖拜坟仪式。马家闻之,率领许多男妇,前去抬人,说杜毓英马家的血统,应祭马家的祖,拜马家的坟。双方相持不下,拥到西充县衙,县令(县长)问杜毓英的意见,杜说“马家认为我是马氏子孙,小时就不该把我价卖,既然价卖,马家关系,便已断绝,而我又是杜家养大,送我读书,尤与马家无关。这怎么该去祭马家的祖、拜马家的坟呢?生身父母小,养身父母大,这是古训。”请县令出示晓喻,凡属紫岩庙文昌会期所买之娃,本族不得歧视,外族不得生非。县令照杜毓英所说判决,并出示晓喻,问题始告解决。自此以后,氏族之间的纠角,便少发生,但氏族之内,买方父母,仍必须与族长送礼,并宴请各房长辈,才能入买方氏族。吃“清明会”,成为氏族的子孙。
五
卖娃、弃娃的生身父母,表面上均不承认是其亲生,但有的思娃心切,每当知道娃的地方,多借故暗前往探视。并暗中买些“锅亏”、“麻花”等吃的东西,乘买方父母不在时,暗暗给娃吃,但部不与娃说姓名,道实情,只要看到娃长得很好,便埋头而走,以免引起纠纷。父母内心之痛苦,于此可见,但因此而发生小的纠纷的,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均屡有出现。
六
建国后,紫岩的“文昌会”和“娃娃市”已一并消除。20世纪50年代,红岩公社还办了“娃娃市的展览”,揭露了娃娃市的悲惨和旧社会的罪恶。昔日大王垭卖娃陈迹尤存,一派繁荣景象兴起。登垭回望,远出如环,禾稼葱绿,山川碧透,龙门垭东来拱卫,九坪寨西托蓝天,南屏玉风,危崖兀峭,北障丝宫,峰揽浮云。垭上黄桷崴蕤,生机勃勃,大有千秋永照之势。昔日之卖儿场,今日商贾云集。正为当今搞活农村经济,扩大商品流通,贡献其她绚丽的青春。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近两年来,西充人民紧紧围绕“产业化、民营型、生态卫星城”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工业兴县、牧业富民、招商引资、经营城市”四大工作重点,对外大开放、城市大建设、结构大调整、环境大改善、社会大稳定格局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历史最快最好的时期。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5亿元,是1979年的11.5倍;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811万元,是1979年的22倍。在全市2002年度目标考核中,工业经济综合考评名列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名列第二,城市建设与管理名列第二,招商引资名列第三,农村经济名列第四。
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1979年,西充县农业总产值只有95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元。1994年被定为省级贫困县,1998年实现扶贫越温全面达标。至2002年,农村经济已形成以李子园公司为龙头的“奶牛产业链”,以天薪集团为龙头的“蚕茧产业链”,以乡镇劳动服务所为中介、驻外劳务输出基地为龙头的“劳务输出链”三大产业链,全年共发展奶牛1800头,产奶2200吨,创产值800万元,奶农户平增收1.5万元。新栽桑1.5万亩,改良桑树1500万株,养蚕8万张,产茧251万公斤,人均发种、产茧、收购名列全市第一。共输出劳务15.2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增长33.3%,实现劳务收入6.4亿元。有序合理地流转土地面积14.9万亩,新增产值6.5亿元,业主户510户,吸纳务工人员9000多人,其中经营100亩以上耕地和300亩以上非耕地专重大户75户。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9%,比1997年增长38.6%,其中牧业总产值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粮经比调整为5且4.2。农民人均纯收入1848元,比1997年增加572元,是1979年的25倍。
工业经济迅速复苏,支柱产业逐渐形成。80年代初期,西充工业有川沱酒厂、风机厂、织布厂、塑料厂、麻纺厂、食品厂等,曾一度辉煌,名列全市前列。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西充工业发展观念落后,体制陈旧,从徘徊不前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近两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大打招商引资牌,通过“转、退、改、卖”等途径,盘活做强,逐渐形成了食品、机械、塑化、丝绸、火工五大主导工业支柱。全县10户重点工业企业产销两旺,快速扩张,共实现产值1.8亿元,利税355万元。川沱酒业创税100万元,被列为市政府接待用酒,产品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四川上风、盛兴公司分别创税5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李子园牛奶、上风风机、华标防盗门等大批“西充造”产品已挺进市场。2002年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16.6亿元,比1997年增长191%,创税920万元。工业对GDP的贡献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商贸流通日趋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9年,全县的个体工商业主不足1000户。改革开放后,随着西充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大为改善,个体工商户有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发展状大起来,至2002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9037户,创产值13186万元,实现税金2161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27.7%。2002年全县有商业网点9820个,贸易集市38个,从业人员32605人,商品零售总额8.2亿元。城乡个人储蓄存款余额达1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是1979年的393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214元,人均消费性支出4672元,职工人均年工资额达到8872元,是1979年的20倍;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比1997年增。长95.2%,是1979年的21倍。
行政区划
西充县位于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地跨东经105度36分4秒至106度4分7秒,北纬30度52分4秒至31度15分7秒,东邻顺庆,南接嘉陵,西南连射洪、蓬溪,西靠盐亭,北与南部接壤。
县人民政府驻晋城镇;邮编号码:637200;身份证前编号:511325
西充县辖15个镇(晋城、太平、仙林、大全、古楼、义兴、凤鸣、青狮、关文、槐树、鸣龙、双凤、仁和、高院、多扶)、29个乡(常林、占山、莲池、宏桥、金源、华光、岱林、李桥、金泉、中岭、观凤、紫岩、复安、双洛、西碾、青龙、中南、罐垭、义和、车龙、祥龙、东岱、同德、凤和、双江、东太、永清、金山、扶君)。
2021年1月21日,西充县上榜2020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2021年1月14日,农业农村部推介西充县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19年3月15日,西充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3月,西充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6年12月7日,西充县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属于: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
西充,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地跨东经105度36分4秒至106度4分7秒,北纬30度52分4秒至31度15分7秒,东邻顺庆,南接嘉陵,西南连射洪、蓬溪,西靠盐亭,北与南部接壤,幅员面积1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辖6区,44乡镇,603村,5675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5。28万人,农业人口占90%。县人民政府驻晋城镇,在县境中南部,距成都309公里,距南充36公里。
地饶物丰,多有胜迹,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辣椒、柑桔、蚕茧、油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地下储藏石油、天然气等矿产,盐卤砖用粘土、含铺页岩、建材砂岩。万年山为境内最高山峰,海波617米,境内还有凤凰山、化凤亭、将军碑、青龙湖、油井塔、百福松、凤凰烟雨丞相牌坊、宝马渡等众多景观。
崇教尚学,代涌英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百世流芳“穷不离书,富不离猪”的治家训条世代相传。素有“文化县”之美誉。多著书立说之先贤,慷慨悲歌之志士。汉代有“诳楚存汉”的大将军纪信,三国有“全国之功”的政治家谯周,唐代有佛教第五祖师圭峰何炯,宋代有书写和绘制《妙法莲花经》的何子芝夫妇,元代有尚书马廷用父子,近年有共和国副主席张澜、民主革命家鲜英、无产阶级革命家于江震,“保路运动”先锋罗伦以及为民族复兴而贡献聪明才智的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群。
天酬人勤,经济起飞。实施“产业化、民营型、卫星城”发展战略,建成了粮食、棉花、油菜、蚕茧、生猪、家禽、辣椒、柑桔、蔬菜、水产等商品基地。年产棉花0.36万吨,蚕茧0.3万吨、辣椒26万吨、油料1.78万吨,水果3万吨,出栏肉猪50万头,小家禽280万只。国优脐橙“青三九”畅销全国,优质辣椒“二荆条”辣遍亚非拉。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54公斤,纯收入1457万元。机械、食品、化工、丝绸、建材等行业初具规模。川北风机畅销全国,川沱酒荣获四川名牌,“梅喜”牌烟花荣获部优,丝绸产品出口东南亚。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商贸流通日趋活跃,经济在腾飞之中。
路畅村通,环境优越。国道212线纵贯全境,建成高等级公路47公里,实现乡道油路化。正在修建的广(元)南(充)高速公路及待建的成(都)南(部)巴(中)高速公路贯穿于西充,两条高速公路的交汇口在西充县李桥乡,广南高速在西充多扶、金泉两个乡镇建立互通立交桥。2009年度进行县内的西射路、芦西路两条县道进行全面改造,使射洪和蓬安相接。西充邮电数网工程投入使用,移动电话、无线寻呼覆盖所有乡镇。水、电、气供应充足,四平方公里城南新区建设拉开帷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文盲达标。医院创二甲,卫生防疫全国先进。县政府确定了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策略,制定了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16条优惠政策,一个开明开放的发展氛围已经形成。
自然地理
西充县地处嘉陵江、涪江的脊背地带,属浅丘地貌,沟谷纵横,丘陵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山脉呈南北走向,北面略高。
西充物华天宝,资源富饶。生物资源方面,有乔、灌、竹等三科116种林木,药用植物有半夏、红花、柴胡、杜仲等153种。经济类作物有桑、油桐、油橄榄、桃、李、柿、橙、柑橘等。牧草有白茅等33种。观赏植物有桂花、菊花、牡丹、文竹、吊兰等30余种。野生动物有野兔、穿山甲、雉、白鹭等数十种。森林覆盖率达24.6%。矿藏资源方面,有天然气、石油、盐卤、含钾页岩等。西充主要名特产:柑桔、红麻、蚕茧、棉花。
西充县多河流,全县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6条,最大的是发源于南部县伏虎的宝马河,全长41.6公里。向西注入的是涪江水系,其余的均为嘉陵江水系。
历史沿革
唐高祖李渊武德4年(公元621年)分南充、南部、盐亭各一部分置县,因位于汉代充国县之西而得名西充县。
今西充县地,夏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属果州,殷商、西周时并入雍州,东周、春秋、战国约公元前5世纪以后属巴国,秦公元前316年属巴郡阆中县。公元前200年,县境属巴郡充国县与安汉县,公元221年,蜀汉时期,县境属巴西郡西充国县与安汉县。263年,曹魏时期,县境属益州巴西郡西充国县与安汉县。266年,县境属果州巴西郡西充国县与安汉县。420年县境属北巴西郡安汉县和西充国县。553年,县境属隆州金迁郡晋城县与南宕渠郡安汉县。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县境属隆州安汉县、晋城县。589年(开皇九年)县境属隆州晋城县与南充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为南充县地。唐高祖李渊武德4年(公元621年)分南充、南部、盐亭、各一部分置县,因位于汉代充国县之西而得名西充县。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将流溪县并入,属顺庆。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废西充,并入南充县,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西充县,属顺庆府。清朝隶属川北道顺庆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属四川省顺庆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隶属四川省川北道,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属嘉陵道,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隶属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西充解放后,属西南区川北行署区南充专区,1993年9月隶属于四川省南充市。
风土人情
卖娃垭是旧中国贫苦人家没有钱,将难以抚养成人的子女拿到市场上去卖的历史印证。
此“卖娃垭”位于西充县紫岩乡场头,一棵巨大的黄葛树下,“卖娃垭”石碑分外醒目。据当地人介绍,2000年初,当地一农民在黄葛垭处无意发现露出一个头的石碑,上面有些许残缺的字。经人仔细辨认,上面有“卖娃”等内容。后来人们将此石碑挖出来,才发现这是一块记载当年在此地卖娃儿的石碑。在当地,黄葛垭早就有“卖娃垭”一说,但却没有相关记载,此发现将这一说法予以确认。
据该石碑记载,黄葛垭原名“大王垭”,其卖娃儿的历史始于明成化十四年。当地一进士深为此风郁闷,于是将此垭更名“卖娃垭”。据当地老人回忆,旧社会时,这里的黄葛树下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人口市场,辐射四周好些乡镇:卖娃儿的人家将要卖的子女带到这里后,在其头上插上草作标识,经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后成交,买主即将人带走。遇到太小的娃儿卖不脱的情况,有的父母就狠心地将其丢在垭口,听天由命。因此,此处又叫“丢娃垭”。当地人时兴过农历“二月二”,这天,一律不下地劳作,于是这天便成为当地买卖娃儿的交易日。
为让后人不忘这段历史,当地政府特在黄葛垭立下这一特殊的纪念碑,以示后人
一
紫岩,在西充县城以北30公里,原名紫岩乡。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有个“娃娃市”,专门买卖儿童。该市在紫岩场东端垭口的一株大黄桷树下,故又叫:“紫岩卖儿垭”。
娃娃市的由来和始于何时,无从查考,但据长者言,迄今已有300多年,终止于解放前夕。其名声盛传于川北蜚声于天府之外。建国前的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例办“文昌会”(文昌菩萨的会),从初二到十五,办会演戏,全县各场镇的土特产,也在会期进行交易。娃娃市也在此时开布。凡有子无法养活的人家,部将子抱在市上出卖。有钱无子的人家,也到市上去买。市上只有男孩买卖,没有女孩买卖,所以“娃娃市”。这是重男轻女的恶习所致。卖的一般把娃娃的生年月日,包在娃娃的头上,作为标志,买的一办带上衣帽鞋袜和尿布,表示意图。买卖双方,直接洽谈,成交后,卖的把娃娃生年八字交给买方,买方把娃娃所穿的衣服鞋袜和尿布当众脱光,退还卖方,穿上自己带去的,再交价款,从此娃娃即与生身父母断绝一切关系,娃娃一生的教养、婚姻,概由买的负责。
娃娃上市的年龄,小只几个月,大至两三岁,越小价越高,越大价越低,最低的,一个娃娃只值一斗米,当时一般叫“一娃一斗米”。最高的,也不过一个娃娃只值一石米。当时一般“一娃一石米”。3岁以上的,一般无人买,“大的喂不家”,这是当时的“口头禅”,因此都喜欢买小的。
二
农历每年的二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因为没有饭吃,生身父母不忍娃娃饿死,将自己三、四岁到五、六岁的娃娃无偿恳求有钱人收为养子的,也年年部有。收为养子的,一般由养父母送给生父母一、二斗杂粮或几十文至100文小钱,后来送到200文至1000文铜元,当时一般叫这些人为“大善人”。生父母要给养父母立一“纸约”,写明:“立约人某某,因生活无着,愿将其子送与某某善人膝下为子,从此与我断绝父子和母子关系。......人吃五谷,能生百病,生死存亡,听天由命,立约概不过问”等语。生父母先交“纸约”,养父母后交钱物。之后,如是五、六岁,先向生父母叩头,后向养父母叩头,养父母给娃娃取了名字,娃娃即随养父母而去,此时娃娃多频频回头,向生父母嚎淘大哭,生父母也掩泣而走,不敢回顾。
三
紫岩娃娃市,弃娃的现象也同时出现。在弃娃的身上,一般都放有弃娃娃的生年月日的小竹片或小纸条。有的在小竹片或小纸条上还写着:“小儿不幸,请君见怜;小儿有幸,感君大恩”的字句,希望有人收养,收养的弃娃有的长大后,想找到生身父母的,也不乏其人。相传1853年(咸丰三年),有一杜某,在卖儿垭拾一弃娃,成人后,弃娃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找到了他的亲生母赵秦氏,弃娃的养生身父母逝世后,他送山归葬毕,即回归赵家,奉养生母,传为美谈。
四
在紫岩娃娃市买的娃娃,买方父母绝大多数都爱若掌珠。绝少虐待和歧视。但氏族内部也有纠角横生的,1823年(道光三年),紫岩马某,卖一娃给杜某,杜某给娃取名杜毓英,送之读书,后来入学、补廪,于1852年(咸丰二年)壬子科中举,成为能文善书的名人。杜毓英中举归来,杜家大宴宾客,旗伞鼓乐,拥到杜家祠堂和杜家祖坟,举行祭祖拜坟仪式。马家闻之,率领许多男妇,前去抬人,说杜毓英马家的血统,应祭马家的祖,拜马家的坟。双方相持不下,拥到西充县衙,县令(县长)问杜毓英的意见,杜说“马家认为我是马氏子孙,小时就不该把我价卖,既然价卖,马家关系,便已断绝,而我又是杜家养大,送我读书,尤与马家无关。这怎么该去祭马家的祖、拜马家的坟呢?生身父母小,养身父母大,这是古训。”请县令出示晓喻,凡属紫岩庙文昌会期所买之娃,本族不得歧视,外族不得生非。县令照杜毓英所说判决,并出示晓喻,问题始告解决。自此以后,氏族之间的纠角,便少发生,但氏族之内,买方父母,仍必须与族长送礼,并宴请各房长辈,才能入买方氏族。吃“清明会”,成为氏族的子孙。
五
卖娃、弃娃的生身父母,表面上均不承认是其亲生,但有的思娃心切,每当知道娃的地方,多借故暗前往探视。并暗中买些“锅亏”、“麻花”等吃的东西,乘买方父母不在时,暗暗给娃吃,但部不与娃说姓名,道实情,只要看到娃长得很好,便埋头而走,以免引起纠纷。父母内心之痛苦,于此可见,但因此而发生小的纠纷的,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均屡有出现。
六
建国后,紫岩的“文昌会”和“娃娃市”已一并消除。20世纪50年代,红岩公社还办了“娃娃市的展览”,揭露了娃娃市的悲惨和旧社会的罪恶。昔日大王垭卖娃陈迹尤存,一派繁荣景象兴起。登垭回望,远出如环,禾稼葱绿,山川碧透,龙门垭东来拱卫,九坪寨西托蓝天,南屏玉风,危崖兀峭,北障丝宫,峰揽浮云。垭上黄桷崴蕤,生机勃勃,大有千秋永照之势。昔日之卖儿场,今日商贾云集。正为当今搞活农村经济,扩大商品流通,贡献其她绚丽的青春。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近两年来,西充人民紧紧围绕“产业化、民营型、生态卫星城”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工业兴县、牧业富民、招商引资、经营城市”四大工作重点,对外大开放、城市大建设、结构大调整、环境大改善、社会大稳定格局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历史最快最好的时期。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5亿元,是1979年的11.5倍;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811万元,是1979年的22倍。在全市2002年度目标考核中,工业经济综合考评名列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名列第二,城市建设与管理名列第二,招商引资名列第三,农村经济名列第四。
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1979年,西充县农业总产值只有95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元。1994年被定为省级贫困县,1998年实现扶贫越温全面达标。至2002年,农村经济已形成以李子园公司为龙头的“奶牛产业链”,以天薪集团为龙头的“蚕茧产业链”,以乡镇劳动服务所为中介、驻外劳务输出基地为龙头的“劳务输出链”三大产业链,全年共发展奶牛1800头,产奶2200吨,创产值800万元,奶农户平增收1.5万元。新栽桑1.5万亩,改良桑树1500万株,养蚕8万张,产茧251万公斤,人均发种、产茧、收购名列全市第一。共输出劳务15.2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增长33.3%,实现劳务收入6.4亿元。有序合理地流转土地面积14.9万亩,新增产值6.5亿元,业主户510户,吸纳务工人员9000多人,其中经营100亩以上耕地和300亩以上非耕地专重大户75户。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9%,比1997年增长38.6%,其中牧业总产值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粮经比调整为5且4.2。农民人均纯收入1848元,比1997年增加572元,是1979年的25倍。
工业经济迅速复苏,支柱产业逐渐形成。80年代初期,西充工业有川沱酒厂、风机厂、织布厂、塑料厂、麻纺厂、食品厂等,曾一度辉煌,名列全市前列。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西充工业发展观念落后,体制陈旧,从徘徊不前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近两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大打招商引资牌,通过“转、退、改、卖”等途径,盘活做强,逐渐形成了食品、机械、塑化、丝绸、火工五大主导工业支柱。全县10户重点工业企业产销两旺,快速扩张,共实现产值1.8亿元,利税355万元。川沱酒业创税100万元,被列为市政府接待用酒,产品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四川上风、盛兴公司分别创税5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李子园牛奶、上风风机、华标防盗门等大批“西充造”产品已挺进市场。2002年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16.6亿元,比1997年增长191%,创税920万元。工业对GDP的贡献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商贸流通日趋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9年,全县的个体工商业主不足1000户。改革开放后,随着西充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大为改善,个体工商户有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发展状大起来,至2002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9037户,创产值13186万元,实现税金2161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27.7%。2002年全县有商业网点9820个,贸易集市38个,从业人员32605人,商品零售总额8.2亿元。城乡个人储蓄存款余额达1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是1979年的393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214元,人均消费性支出4672元,职工人均年工资额达到8872元,是1979年的20倍;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比1997年增。长95.2%,是1979年的21倍。
行政区划
西充县位于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地跨东经105度36分4秒至106度4分7秒,北纬30度52分4秒至31度15分7秒,东邻顺庆,南接嘉陵,西南连射洪、蓬溪,西靠盐亭,北与南部接壤。
县人民政府驻晋城镇;邮编号码:637200;身份证前编号:511325
西充县辖15个镇(晋城、太平、仙林、大全、古楼、义兴、凤鸣、青狮、关文、槐树、鸣龙、双凤、仁和、高院、多扶)、29个乡(常林、占山、莲池、宏桥、金源、华光、岱林、李桥、金泉、中岭、观凤、紫岩、复安、双洛、西碾、青龙、中南、罐垭、义和、车龙、祥龙、东岱、同德、凤和、双江、东太、永清、金山、扶君)。
2021年1月21日,西充县上榜2020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2021年1月14日,农业农村部推介西充县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19年3月15日,西充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3月,西充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6年12月7日,西充县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