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的老村,即将人去村空,新的村落,已不在旧址了。当年的我,因为她的贫穷落后,愚昧闭塞,如一个负气出走的孩子,逃出了母亲的视线。二十多年来,都市的奔波流离,生活的酸甜苦辣,常常使我想起那个背风而立,俯瞰河水的“港湾”,忽然觉得有为她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念头,时时咬噬着我的心,遂决定动笔,以我多年不事稼穑而褪去厚茧的手,意欲濯洗掉多年以来因为怠慢和疏远她而背负的罪责。因为,我的魂灵,终究是要回去的。
一
我的老村,坐落在明月山下,顺阳河边的半山腰间,我出生在此,并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明月山,渭北名山之一,属桥山山脉,位于铜川和富平交界地带,古称“频山”,海拔1439米。战国时期,秦始皇为消灭六国,一统江山,命大将王翦于此山中屯兵练武,养精蓄锐数年。明月山势嵯峨,沟壑纵横,草木茂繁,直撼三辅,向为文人学士游吟之处。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刘彻在宰相刘屈氂的陪同下,登明月山访仙,封秦大将王翦为频山之神,山巅至今留有以石砌成的汉武帝大殿。王翦故里,距我村十几里地。
北周文学家庾信(513年——581年)作有《明月山铭》:“竹亭标岳,四面临虚;山危檐回,叶落窗疏。看檐有笛,听树疑竽;风生石洞,云出山根。霜朝唳鹤,秋夜鸣猿;堤梁似堰,野路疑村。船横埭下,树夹津门;宁殊华盖,讵识桃源?”金末元初,诗人庞志明游至明月山顶的王翦庙,作《观频山》一诗:“倏然胜负入频山,古迹青松绕画阑。修道此处堪图画,真乃西岩阆苑闲。”
玉镜山,亦为渭北名山,与明月山东西呼应,明末清初,富平名士路立孔,天才英迈,嗜古工诗,不乐仕进,对玉镜山有如此描述:“高悬玉镜两门间,一水盘流十二弯。风洞岭西明月寺,日星波上揣天山。旧宫花草春谁惜,削壁烟云好月闲。乱世君臣还有迹,居人点指说朝班。”其中的明月寺,就指明月山顶的王翦庙。
顺阳河,古称“频河”,就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大致由北向南,蜿蜒流出。在我村的崖下,急急的河水,与南边一条伸进河谷的山岭相撞,折而向西,又南出山口,缓流而下,进入由北向南逐级低缓的渭北平原。顺阳河流经的这条几十里长的峪沟,名曰“赵老峪”。稗史记载,赵老为北宋宗室,无名字,自号山主,初隐终南,彻悟禅宗。明英宗天顺年间,选地富平,居频山(即现在明月山)顶,采草药悬壶济世,炼朱丹以求长生,山中常有二虎伴其左右。赵老妙手带春,得者即愈。圆寂后肉身尚存峪中,后人便称此峪为“赵老峪”。明末清初,大学士李因笃言:赵老与孙真人同时结庵频山之上,每与居人疗病,则乘虎而往。并作诗云:“频山南去接枌榆,赵老投荒避市衢。肘后隐文兼利物,高秋骑虎动虬须。”赵老亦留有《明月山偈》诗一首:“明月清风好坐禅,休将意马走山川。此生不修空归去,再遇人身几万年。”从我村沿河谷北行二十里,有土桥一座,连接顺阳河两岸,那里常有虎出没,名曰“老虎桥”,由古富平县志上的水文地图来看,顺阳河的源头应在今天铜川的印台区一带,由北向南,流过富平县境,在今富平留古与阎良的交界处,与石川河合流,最终汇入渭河。
由此可知,几百年前,这里虎豹出没,狼行野岭,鹿鸣猿吟。顺阳河之行船撑篙,亦绝非村中老人戏言。
二
老村,刚好进入赵老峪的山口,山外的人,称我村为“峪里”。老村居河北岸,是略微平缓的一片台地。山村与外界的唯一纽带,便是一条从河底曲折而上的小路。由村后山坡直上,到达一个小山包,上面是一片不连贯的青石平台。巨大的石板上,有状如马蹄的深坑。在村人的神话传说中,那是一个金老婆坐着马车,由河对面的车辐峪里,跃马奔出,直直落在这座山头,马蹄便深入青石板中,留下此坑。坑内积水,兼有草生,至今仍历历入目。当年,崖边一棵巨大的槐树,树根裸露,盘根错节,若龙爪当空练舞。树冠伸向天际,翘首河谷。夏天的午后,村人在树下乘凉,沐浴河风间,常有黑质白章的蛇,从中空的树身里爬出,吐着火红的信子,在树枝间游弋。年长者言,那是神爷,不得惊动。一棵大树就是一个村落的秘史,这棵大槐树也是移民的象征。据老人讲,明洪武年间,村人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来此。选择这里住脚扎根,是官府的安排?抑或是村人的抉择?无从知晓,也没有记录。后来,从村后灵坡山上偶然掘出一块土迹斑斑的条石,竟为我村先祖王公处士之墓碑,由模糊的碑文,可知先祖乃大明洪武二年山西洪洞移民,至此,数百年传说,方以为证。由河坡上的路进入村子,首先到达东城门,也是城的正门。在我能记事起,城门已不复存在,但在东门外边,有一个池塘,常年波光粼粼。池边栽植一圈高大的柳树,并建有一庙。从庙门进去,左右两边一大一小两殿,以天井隔分开来,大殿的门窗,皆是《红楼梦》里的式样,且红漆森森。我上学的时候,将庙里神像拆除,改作教室,成了我们的“三味书屋”,在这里,我度过了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幼稚时光。老村当年亦是有城墙的,现在还能依稀看到城墙的残垣断壁。在我模糊的记忆里,城墙不很完整,时断时续,且有人家在城墙下钻窑居住。城墙的顶上,可以四五人并行,但荒草萋萋,是我和伙伴们捉迷藏的领地。城里有东西南北四条巷子,窄而阴暗,家家门口立有石狮,虎虎生威。屋檐高耸,碧瓦青砖。门是黑漆的,两扇门的上边,一边一个虎头,虎头的嘴里各叼一个硕大的门环,庄严而肃穆;台阶很高,均是厚厚的青色条石铺就。在北巷的一家门口,一棵高耸的槐树刺破了天,伸出高高的城墙顶,树冠里常有老鸦出没,嘎嘎地叫着飞向高空。
城外有二十几户人家,称“城背后的人”,全依了高崖下居住,钻崖为窑,人畜分住,鲜有屋舍。但树木苍翠繁多,窑背上枣树葱郁。一到深秋,如繁星点点,我与一帮顽童少年,争相摘食。铁娃强悍胆大,却不幸在和我们争斗中,从崖上掉下,口鼻流血,仰躺在崖下四爷的窑门前,不省人事。我与众孩慌作鸟兽散,被四爷抓住,扒了我们一帮小孩的裤子,扯出小指头般的小鸡鸡,逼着尿尿。铁娃喝了我们的童子尿,保住了一条小命。
四十多年以前,只有一条鸡肠子般的小路,沿着村子东边的山坡,从顺阳河的下游或蜿蜒山坡而上,或伸入河谷曲曲折折。直延伸进九曲十八弯的赵老峪,经过四十多里地,在一个叫做十二盘的地方,进入铜川地界,那里的金华山出产煤炭。自我村以南的这些平原地带的人们,所有生活的用煤,须经此路驮运。这条路上,便有牵着骡马驮炭的人,或单帮,或结伙而行。高亢而嘶哑的酸曲子老腔,毫无顾忌地撕破沾满煤灰的汉子的脸,惊得半崖里黑森森的土窟窿窜出一群黑鸦和野鸽,在湛蓝的空中,划过一条弧线,急慌慌消失在山顶黑密的柏树林。
东坡自然就在河的东岸了。顺着山坡一路而上,那里是大片的柏树林,后来成了生产队的林场。据说,宋元当年在这里跃马厮杀,元败,首领乌古可伦苏战死疆场,宋人佩服乌将军之勇猛顽强,以楠木棺椁厚殓,葬于东坡的柏树林,无字无碑的坟墓早与周遭无异,也就无从考证乌将军魂灵的具体位置了,只是柏树林的黑鸦,飞腾升空的时候,似有刀鸣马奋之音,亦如黑云蔽日,久久不肯散去。
顺阳河流出山口,分道两行。主流直向南去,一小支流转向东南,成为季节河。在两条水的分叉出,形成一个不大的三角洲,有村落,名“湾里”,距我村仅三里之遥,在这分叉的河岸边,考古专家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磨制的石斧石刀。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生命的诞生与繁衍,总是离不开山与水的。山之阳刚,水之阴柔,便是生命的父本和母本。我想,任何一条河流,都在诠释着生命的绵延与伟大,我的山脚下的这条河,尽管默默无闻,也是如此,不会二致。
我问过母亲,我从哪里来?母亲说,从河里捞的,我说河里怎么会有我,母亲说是顺阳河的大水冲下来的,我说河里的水不大啊,怎么会冲下来人呢,母亲说,平常是没有的,七八月间,河里发山水的时候,就冲下来小孩了,需要孩子的人家,便手拿笊篱,涉水捡捞。
夏日的季节,发山水的时候,我常常站在崖边,耳听浊浪轰鸣,眼看黑褐色的水头,如黑乌梢蛇在河的两岸扑打。我的那些童年的伙伴,也和我一样,痴痴地希望水中会出现新的玩伴。许多年过去了,却并没有人出现在河里。我长大了,不再问了,但却常常会站在河岸边的大槐树下,心想:这河的源头在哪里?它流向何处?远处的南山,离这儿有多远?
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关于我出生的这个村庄的来由,关于这河,关于这山,关于生命的许多拷问,都在这山村的河岸边懵懂地产生了。
三
店子,是新村的名字,在山口的东边,是出山的必经之路,也是玉镜山的山梁向西伸进顺阳河的一片略微平缓的台地。这条山梁的名字叫南梁,应该是老村人相对于自身居住位置的说法。由店子向南望去,豁然开朗,在晴朗的天气里,南山的轮廓,像踊跃的铁的兽脊,在远空跳跃。老人们时常说的南山,我知道,便是秦岭。
店子的名由,缘于这条驮炭路上的一个客栈的存在。店名为甚,无从可考,甚而可能无名无字。现在的新村后面的一座崖下,两面道塌的窑洞,便是当年的客栈,窑顶上烟熏火燎的痕迹,在荒草的叶子下面,兀自诉说着驮炭人的故事。在盗匪肆虐的年代,敢在这里住脚挣银子的人,我想,不是落草寇人,也非良民百姓,一般人是不敢在此居住的。
一九六六年,隆隆的炮声在山里响起,省上规划的一条公路,计划穿过山口,连接富平与铜川。这条公路在原来进山驮炭的路的基础上,逢河架桥,取平拓宽,起名“红卫路”。副县长亲自指挥,隔三岔五,人老几辈也没有见过的吉普车就会来到指挥部,帆布帐篷在店子搭起来,山里人第一次见到拉着砂石的大卡车。十年后,这条路上的车辆多了起来,我们小孩追在汽车屁股后面,争闻汽油的芳香。飞跑的汽车卷起的尘土,也把山里人的思绪带到了外面。解放多年了,社会相对安定,再也没有了持刀跨马,掠财霸女的土匪了,店子,便有了几户人家。爷庙做的教室,也因年级和人数的增加,不能满足需要,庙便被拆了,新的学校在店子建起来,我们老村的学生,便和其他生产队的孩子,一起到店子去上小学。
因了这条名叫“红卫”的公路从中穿过,店子便成了连接山里与山外的枢纽地带。尽管店子这地方是石头底子,少了老村深厚的黄黏土层,但却交通方便,出行要比老村相对容易得多,于是,新的庄基地便在店子村。老村里分出来的儿子们,开始与父母隔河相望了。从修这条路开始,顺着路东的山崖,一排新的庄基整齐有序地自北向南延伸,家家门口也栽了桐树和柳树,这些树,和新的家一块成长。
老村原来有四五十户人家,此后的几十年里,店子村从无到有,由一两家人,逐渐增加到八九十户,而老村却只剩下十余户人了。最早来到的一些人家的`户主,已是爷爷辈,他们的父母,有好多已经在老村上面的山坡上长眠了。那些坟头笼罩了一丛丛麻黄,乌绿的柏树,像守灵的卫士,在山坡上屹立。偶尔从坟头的草丛中会飞出漂亮的野鸡,跑出灰黄的野兔,这一切,都在诉说着老村的荒凉和寂静。
新村的人却多起来了,公路的边上,也开了商店,并由一家发展到三四家,和着路上的尘土,音响放着流行歌曲或者高亢的秦腔,商店的门口,总有人坐着晒太阳,或乘凉吃着瓜摊子上的西瓜。
其实父亲是有机会住进新的村子里的。七六年以前,父亲还和三叔挤在老村城背后崖下的老房子里,母亲也曾再三鼓动父亲住在店子,这样我和哥弟上学也方便些,但父亲却没有同意,说地大多都在老村这边,住过去了,种地不方便。母亲后来说,父亲不同意的根本原因,是嫌离我婆远了,他放心不下。就这样,我们家一直在老村里,我的上学,便很不方便。夏天山洪暴发的时候,河是很难过去的,老师便找一处比较宽的水面,那里水流平缓,我和其他学生手拉手,不敢放松,老师在中间拉着手照应,脚不能抬得高,要贴着河底的碎石子挪动才行,抬得高了,一个脚是支撑不住的,有可能被水冲倒;眼睛不能看脚下,要直视河的对岸,不然就会眼晕倒下,这只是河水到膝盖左右才能过的,要是水太大,也不敢过,就没法了,只能等水位下降再说,这样就很羡慕人家住在新村的孩子。
这样的羡慕从那时起,贯穿了我的初中和高中。初中,又要到山外另一个村子的学校上学了,路更远,不能回家吃饭,隆冬时节,每天的早晨,在鸡叫四遍后,摸黑起床,背上一天要吃的馍,翻过厚冰覆盖的河,经过近四十分钟的快步行走,才能到校。路边乌黑的烂窑,身后尾随的狼的嚎叫,已经习以为常,也不再害怕,唯有多翻的这条河,常常令我懊恼和仇恨。
四
深秋的一个下午,我背着照相机,领着孩子和侄儿,第一次,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气喘吁吁地登上老村上面的灵坡山顶。手里没有了当年的镰刀和镢头,也没有赶着羊或者牛,我是随性而惬意的。坐在当年“马蹄”砸下的深坑边歇气,我一边抚摸着那些青石,一边环顾周围的山山岭岭。尽管多年以来封山育林,禁止放牧,却也看不见儿时放羊见到的麋鹿,也听不到远处狼的长吟,周围一片静寂,唯有东边远处的一只老鹰在柏树林的上空盘旋。西边的山梁,整个已被削去了头顶,而且山梁也被齐刷刷切到坡底,如剃头刀在头上狠狠地刮去一道,露出青灰而难看的头皮。开山炸石的炮声,是山的葬礼的前奏,黄黑的烟雾腾起于空,惊得别处一团鸟簌簌乱飞,如村里老了人,撒在空中的鬼钱。装载机的挖斗举起很高,往一辆辆双桥载重车里装着破碎的小石子,每一斗石子倒进去,都会腾起一股土雾,即使站在山顶,也能隐隐闻到呛味。我脚下的青石板依旧黑青着,没有了牛羊的践踏和撕咬,石缝里的杂草长得蓬勃而健旺,却落满了灰土。粗壮的硬硬的枝干,近乎一棵棵小树。向南望去,弯曲的顺阳河的河底,满是杂草,因为多日无雨,河是干涸的;大小不一的石头,如顽皮的孩子,横七竖八地躺在河里,在太阳下泛着白光。连接老村与店子新村的河坡的路上,鲜有走动的人影,唯有店子的公路上,一辆辆拉着石子的载重汽车传来沉闷而粗重的喘息声,车后的尘土飘起很高。
河南岸的店子新村,已不是原来的一排住户了,南北三条巷子,东西也有两条短巷。一大片浓绿的树覆盖了整个村子,那条贯穿南北的公路,如一条白色的带子,在绿树丛中穿过。公路的两边,挨挨挤挤的屋舍在树丛中隐现,兼有白色的瓷片闪着白光,显出高高的电视天线和一两家高耸的屋檐。路边商店的门口,几个年轻人在打着台球。
我的目光从河对岸的店子村收回,落在山脚下的老村上空。能清楚地看到残破的几段老城墙里几条空静的小巷。已经到黄昏了,几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村子的上空,应是炊烟缕缕,鸟隐山林的时间,现在,却没有人影在那里出没,——土城墙里已经空了,只剩下几处断了的矮墙和几间破瓦房,其它的园子里种着什么草或者什么菜吧,反正绿汪汪的。池塘也干涸了,和周围一样平,原来边上的大树早不见了。城背后的北边和西边,高崖下的那些人家的屋舍却还在,但我知道,总共不到十余户有人,也都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俩口或者孤身一人的老汉或老太太,他们的儿孙也都搬到店子了,老村的土地,已经养活不了人,对它们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是因为他们不愿看儿子儿媳的眉高眼低,还是他们想自己享受清静?总之,没有随迁过去,依旧守在破旧的屋里;其余的屋子其实都是空的。——老人去世了,儿子搬过去了,墙是土墙,木头也是多年的,快要朽了,拆下来不能用,也用不上了,那房子便静静地躺在崖下。崖上的枣树,越来越粗,枝密叶茂,上面的枣儿结得很繁,却并无顽童来摘,枣儿熟了,落了。——又熟了,又落了。
老村的乱葬坟,就在我脚下不远的坡上,十几年来,已经没有再添新的坟头了,这几年的新坟也多在店子那边的高梁上,据说老村的这个穴不是很好。老了人的家庭,都自己请风水先生另外找好穴了,村里便再没有了固定的坟场。老坟就显得很是落寞孤寂,只有每年的春节和清明,才有欢腾的小孩跟着他们的父辈,来到这里响炮烧纸,撒酒祭奠。那里的柏树林麻黄丛中,我的父母、爷婆、和老爷辈们在静静地过着他们冥间的日子。这几年,也给烧过纸钱冥币,却忘了烧纸锨纸笼,不知道老爷早上起来如何拾路上的牛粪。
我的目光再一次停留在老村的上空,竟然第一次发现,老村是如此的方方正正!它坐落在近乎直立的悬崖的上边,上天赐给村人一片如此平阔的台地,倘若没有东边那条从河里蜿蜒上来的小路,任何人是进不了村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是多么地安全!即使河水再高,也不会淹没村子,因为河在脚下,这就免去了水涝之灾。在我的记忆里,村里从来没有刮过大风。有一年,山外的一个村子刮过一场龙卷风,风吹倒了停在麦场里的拖拉机,竟把一个碾场的碌碡吹走了!而我们村子却很平静,因为它背风!我突然就理解了先人,他们可能不太懂风水之说,但他们的眼光却是独到的。住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半崖上,几百年来男耕女织的生活不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农耕文明史的演绎过程么?即使一辈子不出山,也能完成生老病死的所有人生过程。我忽然就为自己当年无知的埋怨而后悔了,此刻,我深深地理解了他们。在这个台地的上边和西边,遍布的梯田和桃林,曾经生长的几百年的大树和高高的城墙,还有那琉璃飞檐的庙宇,都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老村,它经历了多少沧桑?岂是我一言两语能说清道明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村里那不到十余户的老人,将陆续走完他们清苦的一生。在老村繁衍生息了一辈子,老了,儿女们像山里的鸟,起窝了,飞走了。他们或在天南海北,或在新村,开始他们新的生活,那里是喧嚣的,热闹的,骚动的。再过若干年,我的老村,也会像那个池塘一样,最终干涸而直至消亡,不复存在,关于她的一切的一切,也将成为我记忆中的碎片。
下山的路上,我对女儿说,等你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和你妈就回老家住。女儿说,哪怎么行?这儿多不方便!不是上坡就是下坡的。要不我走到哪,你和我妈就跟到哪,给我看孩子,我养活你们俩。我说也行,但我们死了,要回老家的,要和你爷你婆埋在一起。女儿说,我给你们买个墓地,清明春节也方便祭奠,再回来,太远。我说在外,死不起的,墓地很贵。女儿却说她将来会挣到钱的,不用我操心。
夕阳隐向西沟的坡后,灰白的雾气从山坡升起,与老村飘起的几缕烧炕的蓝烟搅在一块,弥漫上来。我忽然就悲凉起来,无限的伤感袭遍全身。二十多岁的我,为了所谓生活得好一点,离开故乡的怀抱,像一条流浪的狗,在喧嚣的都市里穿梭忙碌,却始终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拥挤而热闹的都市,拒绝我灵魂的迁入,我也无法将自己的魂灵融入那里。几十年后,我的一切,却不由我来决定了。在乡人艳羡的目光中,我应该是幸福的,我得到了幸福吗?我又失去了什么?
拨开行将枯黄的笼罩了小道的荒草,到了山下,我低头走在返回老村的路上,再一次回过头去,那浓浓的雾已漂浮在山顶,在空中踯躅徘徊,它要飘向哪里喧嚣的,热闹的,骚动的?它会落下来吗?还是一直在空中飘荡,无法降落?或者无处回落?
《陕西文学》2012.1刊载,文中部分史料参考惠志刚、李问圃先生编纂的《古韵钩沉》,谨表谢意。
黛瓦青砖,轻掩似水流年散文
江南的古镇,区别于现代的,是它们非白非黑的古旧颜色。除此之外,老房子与新房子是没有区别的。
窑湾不是。眼前的窑湾古镇历史街区,上了年头的老房子一例黛瓦青砖,被周边的红瓦房或者贴了墙砖的平顶楼簇拥着,宛如清秀的江南女子悄立在粗莽汉子们的中间,清秀之气藏也藏不住了。古镇的韵味也许正在于此吧。
最好的时候是黄昏,站在船头,听着摇橹的声音,慢慢走近古镇。
清亮亮的大运河迤逦而来,在骆马湖轻轻打了个漩儿。窑湾古镇就嵌在碧波荡漾的北岸,像清婉眉眼间的一颗小痣,像被湖水滋润千年的小螺,或者干脆就是荡漾在水波里的小船吧,每个夜晚,粉色的灯光在湖面轻轻动着,仿佛渔家妹子莲藕一样的腿脚,在河水中漾着诱人的光。
老街是灰暗斑驳的画作,那船不着痕迹地行来,听到靠岸的一声吆喝,酒与灯映入眼帘的同时,你也成了画里的一抹颜色。
画外,打渔的归船,仍在欸乃着,船中是骆马湖的银鱼,通透如一枚枚细小的银簪,映着渔家妹子的绺绺秀发。远来的船工在枕着轻微的涛声入睡。夜是黑的,小心捧着古镇,捧着一抔光亮与温暖,让卸下疲倦辛劳的'泊船多了份依靠,多了份安然。停靠的船,落下的帆,袅袅的炊烟,晾在风里的衣服,都是静的。湖水中灯光星光点点滴滴,似有人隐于高处,以月为钩独享钓趣,鱼儿荡开了灯影,一层层在水面闪动。
历史古镇,或丰满或简陋,最终呈现给人们的美感,不是建筑,而是蕴藉其中的文化气息。它们带给游人的,是一种沧桑中抵达旧时梦境的感觉。你站在那里,某段历史在一瞬间回到你的眼前,任你的想象触摸、亲近,甚至涂改。你站在那里,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难以回溯的问题,问题是你将何时你将如何走出这段时空。时光像水流一样,而你是水中的船或者礁石,所有的水波都被你的手指滤过,流向不知方向的未来。
你且慢些,随它同去。
这里,时光遗留下来的,是两条残缺不全的老街。老街给你废墟一样的感觉,那里面藏着许多故事和传说,如今都是空落,都是寂寞,任你随高高低低的山墙房檐去猜去想,去流连。
黛瓦青砖的老房子,乌黑沉寂清凉,甚至冰冷。如此,小镇是不需要很多树木遮荫的。小姐的绣楼与轩窗是不靠街的,那船工的号子太撩人,那思念的日子会被轻轻勾起。八省会馆与各处寺庙都化成了尘土,昔日堆积的繁华富贵都变作了流水。留下的是几间摇摇欲坠的空房子,就如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那些残存,是隔断,也是勾连。
历史也在日复一日地受伤,对人而言却是一种安慰。今人想看的,或许就是历史的疤痕,它们的斑驳实在是瞩目。空洞的枪眼破损的青砖怔忡着,有些地方还剩着未脱落的墙皮,那里历史叠着历史,伤痛挡住伤痛,在时光风雨的侵袭下,不小心便透露了前朝的一段旧事。
站在某座旧房子中,有时恍惚觉得历史就在脚下,那些富贵繁华似乎在轻易间去来着,哪还有什么拾不起放不下呢。静静凝神,仿佛有昔日船工笑语传来,或看见三两孤客默坐相对,而运河上的潮湿气息,正风一样穿进小街。
走在老街,看着飞檐斗拱随意勾勒天空的轮廓,老房子的阁楼深锁寂寞。旅人或许感觉,这里与春天的江南一样,若下些细雨最有味道了,檐滴如杯中剩酒,你会更从容饮下一段旧时光。
昔时的古镇,有三样物事最香甜,那是甜油、绿豆烧酒和青楼女子的笑声。
戴斗笠的酱缸(甜油缸)在做着清朝八旗军的梦,排好队伍潜伏在高墙内,直待一声令下,便杀将出去。清明的天色,透过逼仄的天井,浸入琥珀色的绿豆烧酒中。那绿豆烧酒总如乡思,入口绵甜,几杯下肚,却极容易将游子醉倒。烟馆酒肆庙宇青楼,勾着使船汉子的魂魄。老街的温热酒香,秦淮名妓偶来的笑声,却又留不住浪子的脚步。
十八省的商人,顺风时扬帆逆行时拉纤的船工,都要在这里逗留。来来往往的船队,来来往往的人,无数的码头,无数的跳板,交换着钱币与货物,交换着相逢别离的方向。码头上一句亲切的方音,八省会馆的某道门里便走出一个小二,以同样的音声扫落来客身上的湿潮与孤单。载货卸货,枯水洪水,总得逗留,再逗留,直到冬衣春衫典入当铺换作了酒钱,直到绿豆烧酒全都化作了思乡的泪……
鸡鸣犬吠,哪一条早起的行船,惊醒游子的睡梦。一定有人轻叹,泊在这三县交界的地方,哪里才是我的故乡……
来来往往的船队与游客,来来往往的流水呀。不愿移动脚步的,只有山西会馆旁的歪斜着躯干的老槐树。这倚杖的老人,老得早已走不动了。他一直把小街的曲曲折折起起伏伏当作风景,如今人们倒把他当成了风景。面对着沧桑的容颜抚今追昔,谁会不心有所动呢?难免会想,这古镇春色三分,一分是老街外的运河水,一分是带着甜味的琥珀样的甜油和绿豆烧酒,还剩下一分,就是老槐树叶上滴落的晨露——那是他的眼泪呀。
原来,这古镇是属于时光和流水的,繁华没落皆是水上的浮萍落花。烧窑的行船的经商的,长久不过古镇的一块屋瓦。
更让人惆怅的,是古镇的原住民。谁说古镇是他们的家乡,谁说他们是古镇的主人?他们栖息在这里,只是历史沧桑的见证罢了。倒是那些来来往往的人,改变着古镇的面貌,也改变着历史的面貌。如今搭着脚手架正在修复老房子的,都是异乡的匠人,他们常常漫不经心地向古镇的老人们打听什么,从深深皱纹和花白胡须里挖掘一个又一个故事。
保护,能平抚多少疮痍?修复,能挽回多少时光?遗存与新物,保护与开发,都在随光阴流走。历史留给今人的,今人留给后人的,到后来全是虚幻。如此,你且安静走在这老街,不疾不徐,不悲不喜,寂然面对那黛瓦青砖轻掩下的似水流年。
1、太昊陵在河南哪个地方2、祖宗庙·伏羲庙·河南淮阳太昊陵3、太昊陵在哪个地方4、淮阳太昊陵文化介绍2000字太昊陵在河南哪个地方
太昊陵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
太昊陵淮阳太昊陵,即“三皇之首”伏羲氏的陵庙淮阳太昊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是纪念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大型陵庙。
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
太昊陵整座建筑规模宏大,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建筑本身为红墙灰瓦,非常具有古朴气息,同时又给人以威严感,令人震撼。
淮阳太昊陵有什么好玩的
1、太昊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数百万人涌向周口市淮阳区太昊陵庙朝圣伏羲。
2、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辉相映,形成淮阳太昊陵了11平方公里的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
3、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谒祖、祈福纳祥、旅游观光的圣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太昊陵
祖宗庙·伏羲庙·河南淮阳太昊陵祖宗庙·伏羲庙·河南淮阳太昊陵
小城淮阳,得益于人祖伏羲的恩德,而名扬四方。传说伏羲不仅在淮阳建都称王,而且还葬在这里。他的陵墓和宫式陵庙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千百年来,众多的达官显贵和骚人墨客,不辞辛苦,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或游览观光,或谒祖朝圣。为此淮阳也变得神秘起来。淮阳位于豫东黄淮平原腹地,古称宛丘,又称陈。传说中的“三皇”,即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先后在此建都。六千多年之间,羲皇子孙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劳作和征战。他们在这里创造了华夏的灿烂文化,使其成为一盏光辉灿烂的历史明灯。伏羲在此“作网罟,正姓氏,制嫁娶,画八卦,造琴瑟”;女娲在此“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淮阳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昊遗墟———宛丘:位于淮阳城东南四公里大朱庄东南角。1988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遗址曾被众多史书记载过。有人说这里可能是伏羲部落的龙都。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了二百多座楚、汉墓葬,出土了越王剑等数千件珍贵文物。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初步认定太昊伏羲的传说是历史实事。
画卦台:位于羲陵东南一里许的城湖中。占地约有十亩。四面环水,台高出水面约有两米。台前有白龟池,台上苍松挺拔,虬枝繁密。每当月明星稀,湖光跃金,鹤唳蛙鸣,犹如仙境。其意境像伏羲画卦的故事一样幽静而玄秘。
太昊伏羲陵:位于淮阳城北1.5公里的蔡河北岸,与万亩城湖遥相呼应。羲陵全长750米,总建筑面积875亩。分为内城、外城、紫禁城三个部分。城垣高九尺,上有城垛。陵园内,殿宇流丹,楼阁掩翠,碑竭林立,华彩璀璨。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各具格局。自南向北,依次可见午门、玉带桥、伏羲庙108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钟鼓楼、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台、陵垣门、伏羲陵、蓍草园。如果十个建筑物的大门层层敞开,从午朝门外,可以直望陵墓。此景幽静深远,如诗如画,被人称作“十门相照”。陵园之内夹道而峙的古柏苍松、斑驳陆离的方砖古石,一草一木似乎都寓示着这里悠久而非凡的历史。
渡善桥:横跨于蔡河之上的渡善桥,是一座古朴的单拱石桥,桥长25米,高10米,宽11米。当地人称之为“面桥”。是说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来到这里就已见到了“人祖爷”。“渡善桥”一说,是让善良的人们行走的;另说是不管什么人只要从渡善桥走过,一看到人祖庙,就会弃恶扬善,心地善良。步下石桥,即是太昊陵的第一大门———午朝门。门上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三个匾额。此门三间三门,青砖绿瓦,雕梁画栋,红门金钉,中门为九排九路,两侧均为七排九路。太昊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故此庙按帝王规制建立。在875米的中轴线上,以午朝门为开端,到陵前共十门相照,九进院落。午朝门前东西建硬山式八字墙,左右所立石狮威武雄壮,护卫人祖。距午朝门东西各二十余米处,建有规制相同的东天门和西天门。据史载,午朝门前原有九龙照壁,唤来风雨,羲皇故都连年丰收。历经千年,照壁今已无存。过午朝门,依次穿过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和钟、鼓二楼,即是陵庙中轴线上最主要的建筑———统天殿。此殿,又叫“大殿”、“前殿”,在陵庙整个建筑群中最为辉煌。其位置居中,宏伟壮观,结构严谨,气势非凡。总面积为三百九十多平方米,高有十七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琉璃瓦覆顶,龙凤大脊。脊上装饰考究,中间有三节彩釉陶楼,楼下有一小龛,龛内方框雕刻“太昊伏羲殿”五个楷书大字。两边雕塑兽驮葫芦、二十八宿骑马武士。殿正门上,悬挂匾额众多,其中有“伏羲苍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象天地法”、“斯文鼻祖”、“一画开天”等匾额。明间檐柱楹联为“华夏文明三始祖,淮阳伏羲第一人”。殿内楹联有“后天地而生,朱圉犹堪寻圣迹;立帝王之极,白云常此护灵墟”、“泄造化之机缄万世文章开易象;规山川之形胜千秋灵寝奠淮阳”等。“人根之祖”、“中国一人”、“教以人伦”、“万派一系”等匾额皆称颂之至。殿内设有“丈八神龛”,造形庄重,前额雕有“都宛丘、结网罟、养牺牲、作甲历、画八卦、定嫁娶、龙纪官、造琴瑟、葬于陈”九幅花纹图案。龛内奉太昊伏羲氏圣像:头上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殿前有月台,高七级,可容千人。月台两侧建有东西廊房和钟鼓二楼。距统天殿三十多米即是显仁殿。距显仁殿十余米即是太始门。太始门下为古城门式门洞,上筑高台,台上建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俗称“转厢楼”。寝殿内塑伏羲像,形态与统天殿内伏羲塑像相似。殿内竖有明正德八年的石碑一通,故此此楼又叫“御碑亭”。转厢楼后的紫禁城内便是伏羲的陵墓。陵墓四周植有苍松翠柏,陵上植有繁茂的白檀。陵高二十多米,周长一百五十多米,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陵前树有一块巨型青石墓碑,宽三尺,高丈五,字迹或无或难以辨认,据淮阳县志载此碑文原为“太昊伏羲氏之陵”。相传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工程完工,公众想请大文豪苏轼书写碑文,但到苏府之后,恰逢苏轼外出。苏轼有位才华横溢的小妹即史载之苏小妹。她恰来书房,见此油然大发书兴,以汗巾代笔,将“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一挥而就。羲陵之后是传说中的“蓍草园”,面积“方广八十步”。资料记载,蓍草属菊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一米左右,羽状叶脉,夏秋间开白色小花。全草可供药用,并含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据说全国只有三处生长此草。除羲陵外,一是山东曲阜孔庙,一是山西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的晋祠。蓍草历来被公卿百姓视为“灵物”。
太昊陵在哪个地方太昊陵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都大道。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内,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太昊陵陵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内城、外城、紫禁城三道皇城,主体建筑贯穿于长约750米的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2007年,成立太昊陵管理处。太昊陵主要景点有通天殿、午朝门、先天门、太极门、显仁殿、寝殿等。1992、1993年,太昊陵被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为全国30处中华故土园和18大名陵。2007年,太昊陵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太昊陵的主要建筑
统天殿。俗称大殿。始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也是中国所有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殿宇。
午朝门。午朝门是太昊伏羲陵的第一道门,俗称“午门”,是太昊伏羲陵的主体建筑之一。陵门数取“十”数,数九为大,数十为零。午朝门檐歇山顶,高三丈一尺,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太昊陵
淮阳太昊陵文化介绍2000字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景区内主要景点包括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建筑——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朱总理题的羲皇故都
坛、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园等构成的主景区,以及附属景点:独秀园(原剪枝公园)、碑林、西四观、岳忠武祠、同根园、博物馆等几部分组成.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几百万人涌向淮阳县太昊陵庙朝圣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游客人数日达数十万.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太昊陵庙会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30年(贞观四年)颁诏“禁民刍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公元971年(开宝四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统十三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公元1462年(天顺六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公元1576年(万历四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员会,1962年、1963年先后被县、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阳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太昊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编辑本段陵庙建筑
渡善桥
太昊陵南临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沿湖滨北行70米,是一道宽约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边界.鸟瞰全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蔡河的11米宽的石桥,名曰“渡善桥”,俗称“面桥”,意思是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来到这里已和“人祖爷”见面了.应万心归善.桥全长25米,敞肩式青石桥,桥头四石狮护卫.
午朝门
过桥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它的东西两侧相距24米左右,有馒头式卷棚顶东天门和西天门.
道仪门
过了午朝门,只见中轴线上主甬道青石铺墁,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距午朝门约30米,有一条小河,叫玉带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对应.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陵墙,通往蔡河,在陵墙外侧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带扣”.过玉带桥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群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先天门
四象门
穿过道仪门约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此门原无登临阶梯,70年代为方便游人,在两旁建了旋梯,游人可凭阁远眺.
太极门广场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此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过太极门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二楼通高11.2米,东西对峙,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为直壁式台基,上部为灰色筒瓦覆盖,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钟楼上悬有明铸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悦耳.钟鼓二楼,层檐凌空,昭穆对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
统天殿
与太极门相对应,迎面为“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统天殿
级最高的重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龙凤大脊,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脊上装饰考究:中为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龛,龛内书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座;殿四挑角为四绝人(庞涓、子都、韩信、罗成)等吻兽.殿内有“丈八木龛”,雕工精细,造型庄重.龛内塑有伏羲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殿前有月台,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殿、台周围有青石栏杆,它和《伏羲圣迹图》均为1998年大修时新增设.环统天殿、钟鼓二楼,为东西廊房,共42间,呈曲尺状,前有回廊、棂子门窗、花砖大脊、吻兽装饰、彩绘檐椽、红柱绿窗.东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两仪门”,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门”,两门东西相对.
显仁殿
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36.2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
太始门
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垒砌而成.楼内立有公元1513年(明正德八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故有传说现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宫建造的.民间传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起义,打了个败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后有追兵,在走投无路之时,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庙内,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说也奇怪,他话音刚落,一只蜘蛛立即在庙门口飞快地结起了蛛网.元兵追到庙前,见蛛网封门,便追向别处.后来,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于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达前来,重修了太昊陵.太昊陵古碑
古碑
太昊陵内现存古碑有二百余通,碑文大多是为伏羲歌功颂德的,还有一部分是记述对陵内建筑重修或增修的经过,最多的是各地民众来“朝祖进香”的纪念碑.而皇帝派大臣来祭祀的,则名曰“御祭碑”,后已所剩无几.
先天八卦坛
寝殿后面是“先天八卦坛”.该坛与寝殿相距5.22米,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等边八角形,径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压条.坛面以青砖砌先天八卦图,卦序为乾(三三)、兑(三三)、离(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龙马负图”,俗称“四不象”.据传,这四不象为古代一个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对先天八卦各执一词,争讼不已,没有一个能说到底蕴之处,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资铸造了一只四不象立于此坛中,用以警示后来人.
紫禁城
先天八卦坛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内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方座边长182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高3.46米,宽80厘米,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因此,关于碑文书者与年代,其说不一.《淮阳县志》上说:碑文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后一字“似陵又似陇”,又说“相传此碑为苏文忠女弟巾书或以为苏长公.”还有人说是魏晋人所书.不过关于苏东坡女弟苏小妹巾书传说较广.说是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工将竣,欲于陵墓前建一丰碑,以壮观瞻.知苏东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着,便派人前往,请他书写“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纸墨字条送到如舟署里,适值东坡出城游玩未归,其女弟苏小妹偕女仆同到书室,见桌上墨纸齐全,书兴大发,因无大笔,就用她的汗巾,一气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写完.东坡回来见了,喜出望外,认为苍老古劲,可传千古.求书者来取,东坡即付之.此外还有传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说苏东坡游玩回来,见苏小妹前面六字写得苍劲有力,却把“墓”错写成“莫”,甚为惋惜,苏小妹在一旁则只笑不语.苏东坡望着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连连称赞:“妙,妙”.原来,苏小妹是以大地为土.此三说不知究以何说为是,或三说均非,因年代久远,风化日晒,后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无可考证.
蓍草园
蓍草园
陵墓的后面是“蓍草园”.《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此为淮阳的八景之一——“蓍草春荣”.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称为“神蓍”.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大员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其他建筑
太昊陵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在统天殿和显仁殿之间的外侧,东有三观:岳飞观、老君观、元都观.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观:女蜗观、玉皇观、天仙观、三清观.这七观,现仅存岳飞观,其它六观有待恢复.在太昊陵,传说中的各神不说,就连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另外,三才门外有更衣亭五间,外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午门西侧的东天门前有石牌坊,曰开物成务,西天门前有石牌坊,曰继天立极.这些也有待恢复.[2]
编辑本段陵区景观
古柏
陵区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数千株.在陵区的东南隅,有一座被称为“淮阳独秀”、“华夏一绝”的松柏造型公园.1996年6月,中央电视台在一、二、四套节目《九州神韵》栏,均作了专题报道,题目为《松柏造型天下奇》.该公园建于1957年,有各种松柏造型200余种.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观.太昊陵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清人雷方晓在一首诗里写道;“宛上龙蟠面碧湖,岿然岳峙一陵孤;功开天地规模大,道冠皇王气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无限感慨地赋诗:“朝思暮想妻子女,梦里同游太昊陵.”[2]
编辑本段朝祖盛会
史书记载,伏羲氏是一个人,他教大家捕鱼打猎,饲养牲畜,烤煮食物,初创婚姻制度,书八卦,制乐器,结束了原始时代生活方式.后人为追念他的功德,尊他为中华民族的先祖,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都在太昊陵举办“朝祖进香”庙会.人称“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在太昊陵显仁殿东北角的青石台基上,有一个圆空,游人香客称之为“窑”.凡是来太昊陵的游人,尤其是女性,都要用手摸一摸这个“窑”,以祈求子孙兴旺、健康.所以称为“子孙窑”.相传“子孙窑”在伏羲氏的时候就有了.伏羲氏有十大功绩,其中一个居功至伟的功绩就是制嫁娶匹配夫妻.其婚配的方法是:每年仲春之月,打破氏族的观念,用“会”的形式,把青年男女召集到一块,会场中央放一块带“窑空”的大石头,男女如果互相有意,就都用水摸一摸“窑”,说明两人有了感情,愿意成为夫妻,就把婚配固定下来.从此,人类结束了群婚和族内婚的历史.太昊陵春二月庙会由此延续下来,后来逐步发展成朝祖进香的性质.人们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到太昊陵来求神拜祖、祈求伏羲神灵的庇护保佑、祈福儿女子孙兴旺.太昊陵庙会的朝拜礼仪很多.有各种艺班的演出,马戏、梆子戏、龙灯等.“担经挑”,又叫“担花篮”,是必不可少的.“担经挑”是一种颂扬伏羲功德的原始巫舞,舞者全身穿黑色服装,黑鞋绣花,黑头纱长约五尺.舞姿大致有三种:剪子股、铁索链、蛇蜕皮.这三种队型有一个共同特点,舞蹈者走到中间一定要靠背而过,身后的黑纱长尾碰绕在一起.担经挑传女不传男,是远古时“花龙会”流传下来的.花龙指伏羲女娲,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花,指以担花篮形式兴起的祭祖活动.后来的太昊陵庙会,规模更加宏大.庙会期间,每天有十数万人,最多可达20几万.人们在朝祖进香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文化、物资交流,如今,朝圣者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不少国际学者在此期间也来太昊陵探古寻幽,研究古老的东方文明.港、澳、台同胞以及侨居国外的华夏子孙,每年都组团到此朝拜,以示不忘祖先.[3]
???
???老祝家住大朝门里,房子是土改后分的,原来整个大朝门都是本地一大户人家的产业。
???那房子建的有些特别,地势由低往高递增,最低处作厨房,柴间,储物间(放农具),牲畜圈舍,厕所。厨房往上是比较简陋的佣人房,地面也都铺有青砖,越往上房舍越精致宽敞,从下往上到中部的房间每隔一段就有一两级台阶,行走很不方便。估计这部分区域主人不会来,都是下人的活动区域。到了最上面平坦处,全是大屋,飞檐翘角,高门大柱,雕梁画栋,描金绘彩,可惜大部分在文革时被毁坏,只剩一两间保存尚好,从这尚存的房舍,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听老人说,解放前这大朝门便有了,占地几百亩,那个气派哟……
???那两间保存尚好的恰好分给了老祝家,于是老祝把最好的那两间给了一间大儿子结婚,另一间三儿子住着,其他人分别住在那阶梯式的房间。
???老祝全家九口人,四个儿子,两个姑娘,还有个七十岁的老娘。老大娶了媳妇单过,且住最好的房子,听说大儿媳忒厉害、忒计较,从不关心婆家任何事,更别说帮衬帮衬下面几个没成家的弟兄……可农忙时却让丈夫出面喊弟妹们帮忙。用当地话说那便是“抠进不抠出”的角儿。
???就这样一直到老三成家,大女儿出嫁,大家庭虽有磕碰,也算和睦。八九年的时候老大翻新房子,顺便也把老房修缮了,在刨地砖时,刨出了一个大坛子,打开看全是银元,年份各有不同,民国时期的居多,有些都长绿锈了,但绝大多数还是银白色半新的,白花花一片,估摸得有五六百块。这可乐坏了祝家老大夫妻俩,当时祝家老三和一位邻居也在场帮工,看着羡慕的紧,不过老三为人老实,没说什么,而老大当时本着“见财有份”的古训,等邻居走了,给了老三六块,老大媳妇脸色立马垮了,却也没好意思说什么。
???老三回家把老大挖出银元的事跟家里其他人说了,把六块银元拿了出来,老三虽也分家了,但还跟父母弟妹在一起吃,他认为应该把银元分给父母,自己留了三块,瞧瞧,这就是老实人。老三媳妇说他傻缺。老五读书比上面的兄姐多,脑子灵活,说:“那大哥也该给爹妈一些,养他这么大,也不知报父母恩,这么些年,尽是咱帮大哥,也不见他帮衬一下我们,这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呢。爹,且看他们会送些来孝敬你不。”
???老祝没吱声,但老五这话说到他心里去了。他知道老大媳妇儿抠着呢,且要看看。这事儿就这样过去了两天,老大夫妻俩面都没露,老祝叹了口气,吸着竹烟杆去找老大了,老大不在,他媳妇在,见公公来,招呼了声,便做自己的事儿去了。见儿子不在,老祝在天井边晃了圈,用烟杆指指天井上头的瓦檐说:“这瓦也该拢拢,掉下来别伤到人。”又说:“财不外露,东西得放稳妥了!”
???老大媳妇只接公公前一个话茬说:“等起房子到时一并添些瓦。”然后只闷声干手上的活。心里则暗想:这是打银元的主意来了。
???儿子不在,跟儿媳妇,不好张口,老祝转身走了。
???没过几天,周围乡邻便都在传老大家刨到银元的事,且越传越广,越传越夸张,有说多大多大个坛子,少说上万块;有说全是白花花死人头(袁大头)的;有说好几坛子呢……这下祝老大家发大财了。
???扩展思维,更有人议论说:这下老祝头也能得些好处,儿子分了不少给他,苦了一辈子的人,终于脱贫了……
???议论的,听议论的,都眼红红的。
???殊不知,外面的这些议论纷纷,却搅翻了老祝家的平静生活。
???一天晚上,祝老大家进贼了,悉悉索索的,祝老大梦中惊醒大叫,贼人迅速逃跑,祝老大追出大门,见一条黑影窜进暗夜里。他也不敢再追去,坐在门口想:这大朝门里人本就住的杂,会是谁呢,这么熟悉自己家?
???老大媳妇检查了一遍家里,见没少啥东西,才舒了口气,用眼角瞟了瞟床底下,说:“亏的早做了防备,不然今儿就让人得了手。”原来,他们聪明的把坛子封好,埋在了床底下。可即便如此,以后家里也不能脱人啦,都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得多招贼惦记啊。
???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此后,老大家经常有陌生或不陌生的人,在门前屋后转悠,且屡屡遭贼,不得安生。老大夫妻俩嘀咕:都是那起子患红眼病的,心里有点犯愁。
???正犯愁呢,老大丈母娘上门了。老大媳妇对婆家抠门计较,对娘家挺大方。主要是她比较听她娘的话,刚结婚没孩子那俩年,好吃的好喝的都往娘家拿。
???丈母娘听说了银元的事儿,火急火燎的往女儿女婿家奔,刚进大朝门一头碰见了亲家母,寒暄了几句,迫不急待地走了,祝家母看着她的背影,想了想,把大孙子叫来,悄悄附耳说了几句,大孙子从小跟爷爷奶奶亲,特别听奶奶的话。听奶奶说完,背上书包蹭蹭的往家跑。
???老大媳妇见老子娘来了,心里不由打鼓:这是听到风声了,来……这些年,自己的小家添丁加口的,负担越来越重,她也顾不上娘家了,她娘便有些微词,她呢,听得烦了,干脆没事就少走动了。
???坐下后,喝了口茶,她娘开口了:“女儿呀,听说你们掘到窖了,让娘瞧个稀罕呗。”老大媳妇说:“没有啥子啦,就是一些银元。”
???这时,看见儿子背着书包跑进门,问道:“咋不在你五叔那写作业了?”平时一放学,儿子都去奶奶那边写作业,有不懂的便问他叔。儿子说:“听说外婆来家了,我来看看外婆。”喊了声外婆,便坐旁边嗑瓜子儿。
???老大媳妇便叫上娘进了卧室,拿了两块银元给他娘看,其中一块有绿锈的那种。她娘问:“就这?”“不好都拿出来。”老大媳妇说,顺便把遭贼的事说了。
????她娘追着问:“有多少?”老大媳妇有保留地说了一个数。她娘两眼放光地说:“这也不少了,真是天降横财!”抚摸着手上的银元,嘴里发出啧啧声,毫不隐晦的说:“娘养你那么大,你得孝敬考敬娘,你公婆那孝敬不少吧?!”“没呢”老大媳妇压低嗓门,儿子在门外呢,她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些事儿。
???老大媳妇知道她娘今儿不达目的不会罢休。便说:“娘,你先回,等孩他爹回来我们商量一下,明儿给你送去。”她娘瞪了眼女儿:“我今儿就在这住下,明儿再走,免了你送。”“你看,我这儿正起房子,到处乱七八糟,床也不够呀,放心,我明儿一准给你送去。”
???总算说通了她娘,临走,她娘把发亮的那块银元揣兜里了,说:“这块我先拿走,路上避邪。”
???晚上老大夫妻俩商量时起了争执。老大声音大了点:“十块?!不行!”“我娘那人吧,你是知道的,不是怕她总来闹腾嘛,我们多给些她防防老。”“我爹娘还一块没得着呢!”老大也说:“给了你娘,那也得给我爹娘。”“你爹娘老了不就是我们养老吗?”“那不一样。”老大想起这些年娶了媳妇忘了娘,如今自己也是有儿女当爹的人,养儿防老是怎么一回事多少有些体会了,感觉愧对爹娘。
???最后夫妻俩商量好:娘家十块,婆家十块。
????隔天,老大媳妇揣着十块银元去了娘家,没一会儿就回了,脸色悻悻还带着委屈。原来,当她拿出十块银元塞她娘手里时,她娘嫌少,收了银元,还噼里啪啦说了她一通,把她给气的。撂下一句:“你可知足吧。”气呼呼地拔脚就走,她娘在后头喊:“你吃了饭再走吧。”她心想:多呆一分钟都是事儿,还有心情吃饭?头也不回地走了。
????她会抠门会算计,师傅不正是她娘,姜,还是老的辣。
???再说老大这头,正带着儿女坐爹娘桌上吃饭。当他把十块大洋,当着爹的面交到娘手上时,爹娘高兴的都合不上嘴了,她娘眼里闪了闪泪花,说:“老大呀,你媳妇知道吗?可别再为了这事吵架。”
????其实,大孙子把偷听到的事儿都告诉了祝家母,知道媳妇娘家也只给了十块,她心里感触很深的:儿子今儿个也算作了一回主了。这些年,他理解儿子“妻管严”,凡事都是儿媳说了算,在孝敬父母这上头,是不如其他几个儿子,但她从来没有责怪过他。只愿他家庭和睦,夫妻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就成。
????老大看着父母的样子,心头发暖又酸涩,这些年,自己是太自私了,只顾着自己的小家。
????老大还跟父母说:想把一部分银元兑换成现钱,这不起新房子正要用钱呢,原来打算钱不够还得向亲戚朋友借些,现在不用借了。
???老祝头说:“正是呢,树大招风,你也放点风声出去,便说银元换了现金,建房子买材料用差不多了,这样也少招人眼红。”
???有了钱,祝老大家新房子很快建好了。摆酒那天,大舅子乘着酒劲,对老大说:“妹夫呀,你如今这日子过得是红红火火,财大气粗,也拉拔一把我这做哥的嘛,我那地基都打两年了,钱不够,拖着一直没动工。你看,借笔钱给哥咋的?”祝老大说:“大舅哥,你也知道,我也是没家底的,今年又起了房子,虽说掘了些银元,但也花的差不多了,总得给儿女留些吧。”“找你借的,又不是不还你。”祝老大只好打哈哈:“我没说不借,回头跟你妹子商量商量。”
????这边大舅哥跟祝老大提这事,那边母娘也正跟他媳妇说这事,双管齐下,总归就是要他们借钱给大舅哥建房。
????事实上,目前祝老大家现钱是不多了,自家还要过日子呢,要借的话,就只能再兑换一些银元出去,可是上两次兑换出去的价格不一样,一次是兑给私人,一次是去信用社银行兑的,长了绿绣的别人不要,说不值钱,好心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如果不是急用,最好留着,以后会更值钱。他还真不想再兑出去了。夫妻俩颇为难:这不借吧,拂了大舅哥的面子,借吧,今儿借给大舅哥,明儿小舅子也得借。上次连襟就开口借钱,知道他好赌,媳妇做主回绝了,看看,生气了呢,今儿摆酒都没来,只大姨子带着孩子来了。丈母娘这期间找由头又要去了五块银元,除掉绿绣的,确实也没剩多少了。这坛子银元,就象一大块肥肉,谁都想咬一口……
????老大媳妇终究是心向娘家人,找私人兑了些,钱借给了娘家兄弟。
????隔年,果不其然,大舅哥家新房建好了,小舅子又开口借钱,数目还挺大,说是与人合伙买货车拉煤。而读初中的六弟考上了中专师范学校,在这样偏远乡村等同于考上了大学,毕业分配当老师的,端的是国家铁饭碗。
???老祝一家是既喜又忧,家里人口多,日子过的紧巴巴,上面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都没进过学堂,四闺女也只上了三年学,供了老五上完初中——老五当初也是考上高中的,只因供不起,才辍学的,就剩老六了。
???老六了解自家境况,但他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教师,他更想走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若失去这个机会,以后只怕悔恨终生。他悄悄的找到大哥,说了情况,希望大哥能帮帮他。祝老大也很高兴,兄弟这么出息。看着老六白净的脸上那双满怀希翼的,憧憬未来的眼睛,他点点头说:“等我同你嫂子商量一下。”老六忙说:“哥,我以后会还给你们的!”
????这下小舅子和六弟的事凑一块儿了,夫妻俩因此吵了起来,对娘家兄弟,老大媳妇的态度是量力而行,多少帮一些,对小叔子的态度是:别读了,三年呢,又是学费、又是住宿费伙食费的,谁供的起?正好,老五不是说要跟镇上同学去南边打工吗?让老六跟着一起去。
????祝老大:“你真是头发长见识短,打工和吃国家粮能一样吗?”后面话越说越多,越吵越大声。祝老大把这些年的憋屈都发泄出来:“你只有你娘家人亲!我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有爹娘兄弟姐妹,有事都是他们帮忙,孩子娘帮着带,插秧、割稻子、晒谷子兄弟姐妹来帮忙,饭都没吃你一餐,我们哪点象做大哥大嫂的样子?”
???这下捅了马蜂窝,戳到媳妇的痛处了。泼刺刺地说:“我就跟娘家人亲了,咋的?谁家女儿不跟娘家亲?谁家女儿不顾娘家的?”
???这地儿有个风气,很多出嫁的女儿都顾着娘家,帮着娘家。有的还帮衬娘家兄弟娶妻成家,更有穷困的互换女儿做媳妇,似乎嫁女儿就是用来换取助力,捆绑利益的,而不是让她过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娘家人还互相攀比炫耀。谁谁女儿女婿为家里出力多,帮助多……这是一种近乎扭曲的心态。
???而那些从小被灌输这种思想的女儿们,有的是偷摸着往娘家拿东西拿钱,象祝老大家这样“妻管严”,正大光明偏帮娘家的也有。也是奇怪,那些女子们呢,就觉得照顾娘家是天经地义的,跟婆家天生是有隔阂的。
???这次祝老大也是激起了性子:“我六弟那不借,你弟兄那也别想借,你哥借的还没还呢!”
????吵架最后升级到互相谩骂,他媳妇冲他撒泼打滚,他也甩了媳妇一耳光,惊动了邻居和老祝一家,赶来劝地劝,拉地拉。媳妇哭叫:“这日子没法过了!”收拾几件衣服回了娘家。
???老祝问清原由,只说自家儿子:“为点子小事,吵的家宅不宁,不值当。老六的事你就别操心了,你娘手上的银元还没动呢。”“娘的不能动,那是给她防老的!”祝老大气哼哼地说。
???“明天把你媳妇喊回来吧。”老祝对儿子说。然后叹着气走了。
???老大第二天一早拿了东西,找私人兑了500块现金,塞给了老六,让他赶紧去学校报到,老六闪着泪花说:“哥,让你为难了,我以后一定会还你。”
???老大媳妇在娘家住了一晚,自己回来了。她弟一天三次追着问:“姐,你那钱几时有?我这急着用呢。”她有点火气地说:“钱钱钱,就为这事吵的架。”她娘也说她:“你傻呀,不在家守着,银元少了咋办?”她感觉很烦心。
???回家后,进门见祝老大不在,赶紧查看坛子里的银元,发现少了。气得呼吸都重了,带着怒气往下面阶梯房急走,见婆婆一人在忙活,劈头盖脸就问:“娘,老大人呢?拿东西去卖了吧?你们就撺掇他为老六筹钱,我们还过不过日子了?”
???祝家母被儿媳责问,觉得老脸搁不住,忍了忍,说:“我们没那个意思,是老六自己去找的老大,家里也在想办法筹钱。老六考上能吃公家饭的学校,你们做哥哥嫂子的能帮一下,我们都记得,往后老六也会报答的。”
???其时,祝老大已经和老六在去市里的路上,他催促老六一大早就出发了。
???“就不想让我们过安生日子呗,说得倒好听。”老大媳妇嘟囔着说。这话被刚进们的小姑子听到了,小姑子十七八岁,长得秀气,正是好女百家求的时候。平时就不喜这大嫂,性子又爽利。生气的接话说:“大嫂,你怎么能这么说娘呢?”祝家母也被气出了泪花,坐在板凳上喘气,她身体一向不大好,这一气,喘气病又犯了。
???小姑子忙去倒水,一边说:“嫂子有什么事等大哥回来跟他讲吧,别欺负我娘!”
???“我哪里就欺负娘了,不过是就事论事呢。到是你,还没出嫁的姑娘家,牙尖嘴利的,谁家敢要!”这话就说重了。小姑子脸都臊红了,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祝家母忍着难受,拉住了女儿,好言好语把儿媳劝了回去。
???那个气呼呼的刚走,这边祝家母就倒地上人事不知了。小女儿吓得哭喊起来,邻居听见忙过来帮忙,把人弄到床上,有掐人中的,有找赤脚医生的,一通慌乱。过了会儿,祝家母醒了,医生说只是昏厥,不能受刺激。老五回来攥着拳头要去找他嫂子算账,被老祝头喝止:“还嫌事儿不够大?还有,不许告诉老大!”
???老大看老六安置好了,当天就回了,也没人告诉他这事,只道是老娘又犯病了。祝家母在床上躺了几天才慢慢恢复。若论这儿媳,她是冷了心,只看在儿子孙儿面上,从来没说什么。
???那头老大和媳妇关上门又吵了一架,他媳妇赌气抓了把银元去换了现钱,又送到了娘家,她弟照样嫌少。她有些丧气地说:“多的自己想办法吧,别都指望我,还让不让我过日子了?”他娘和弟诧异地看了她一眼,还从来没见她这么呛着跟娘家人说话呢,便也默默不做声了。
???三年后,祝家老六毕业了,分配工作了,领的第一个月工资便是还了一部分钱给祝老大,说:“哥,我以后每月还一点,自己留点生活费,剩下的给爹娘。”祝老大点点头,有点哽咽。他了解老六这三年是怎么苦过来的,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还利用课余时间在夜市摆地摊,有位村干部去市里走亲戚看见告诉了他,穷人家的孩子做什么都比别人努力、吃苦。
???祝老大把六弟还的钱攥在手心,去了父母那,把钱塞给祝家母说:“娘,你给老六存上,他以后还要成家,在城里生活开支大,多给他留些生活费。”祝家母拍拍儿子的手背,说:“他还你的,你拿着呀,你现在也不容易。”老大摇头说:“娘,你就听我的吧,以后能派上用场。”“别告诉老六。”临走时又补了一句。此后老六每月还的钱,他都给了娘老子。
???这几年,借给大舅哥的、小舅子的钱,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小舅子拉煤生意做了一年,同合伙人起了纠纷,退出了,说没赚到钱,亏了,谁信呢?!大舅哥,每次问还钱的事,就说:“手头紧,看年底有了收成再还。”一年推一年的,虽说人死债不烂,但瞧这架势,就是想赖了。祝老大心里明白着呢:不就是觉得我这是横财,天上掉的,来的容易,赖就赖了。
???祝老大叹气,对媳妇,他也不再象从前那样言听计从,处处忍让。原来,能做自己的主,感觉真好。
???后来,老五在外打工,也混的不错,成了家,在村口盖起了一大栋楼房,房子父母住着,自己夫妻两在外面开始做起小生意。
???老六现在是县一中的老师,找的媳妇也是老师,买了房买了车,经常接老父老母去玩,一套早年买的两居室旧房子,本想留着给父母住,但俩老总说住不惯城里,喜欢在乡下呆着,所以住一段时间就得走。后来懒得打扫,干脆来了就跟老六一家住新房子里,反正房子大,好住,还方便互相照顾。这些年,但凡兄弟姐妹有个事,都找老六帮忙,要不就老五出资,一家子和睦互助,乡邻都说老祝头是亨老来福的命。
???现在那套二居室是祝老大和婆娘带着孙子孙女在住,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他们就来陪读。亏的有老六在县城,房子是老六的,租金省了,孩子进学校也都是老六给张罗。?
???祝老大想着还埋在旧屋床底下,那个装银元的空坛子,往事历历在目,那坛子银元终究是快蚀完了,留下的,也就是个纪念。祝老大很欣慰,他觉得那坛子银元,用得最值当的地方,就是兑换了伍佰元现金给老六读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