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美国的旧房改造和走马观花美国行系列——美国纽约苏荷老城区的变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走马观花美国行系列——美国纽约苏荷老城区的变迁
纽约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提到华尔街、中央公园、时代广场、自由女神像、大都会博物馆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及闻名遐迩旅游观光胜地。但谈到美国纽约苏荷区,可能大家并不知晓。苏荷(SoHo),是SouthofHoustonStreet的英文缩写,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是一个占地不足0.44平方公里,居民人口只有约6541人的社区。
苏荷区是19世纪中叶工业化时代兴起的一个工业区,曾经兴建了大量以铸铁为建筑材料的厂房。直到上世纪中叶,美国进入后工业时代,工厂倒闭、商业萧条,这些工厂和仓库才闲置下来。废弃的工厂、破旧的街区、闲置的仓库、荒无人烟的码头,这些被人们遗忘的地方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他们的价值,也成了纽约的“贫民窟”。但是,一旦有了艺术家的进驻,一切便都不一样了。吸引人眼球的设计、色彩明丽的涂鸦、让人大开眼界的雕塑,为街区注入新的生命力。画商在此地设立画廊,商家也相继在这里开店,慢慢的这里就发展成了一个集居住、商业和艺术为一体的完善的社区。
我们坐着观光车经过这个街区,发现这里的建筑有两个特点,一是这里没有摩天大楼,街道两边的楼房并不高,建筑物的外墙颜色五颜六色,缤纷多彩;二是建筑物都有外挂的金属楼梯。这样的建筑结构在好莱坞电影警匪片中经常看到,在这样的楼梯上追逐攀爬的画面。如此多的风格迥异但格局又一致的建筑物在一个街区,那视觉的冲击还是非常震撼的,也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
通过了解历史,原来这个街区能够形成这样的风格,还有一个很长且有趣的故事呢!
正如国内的造城运动一样,改造内城的贫民窟是城市发展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1959年纽约市决定在苏荷区修筑一条高速公路,快速路的修建将途经苏荷区、“小意大利”街区、中国城、格林威治村等。此方案的实施,将极大缓解曼哈顿地区的交通压力,市政府也能争取联邦政府提供的90%的贷款投资,解决市政投资捉襟见肘的窘境。
当苏荷区将修建快速路的方案公布时,不同的声音纷至沓来。首先是利益直接受损的艺术家们。一旦快速路建起,居住在苏荷区的艺术家们将不得不迁走!为了保护自己工作和生存的空间,他们组成“艺术家反对修建快速路联盟”,动员苏荷区的艺术家们团结起来表达抗议意愿。联盟还向所有纽约市博物馆馆长呼吁,并向全美所有的大学艺术系及建筑系主任写信,呼吁阻止快速路的修建。艺术家们的反对得到了同样将遭到破坏的“小意大利”社区和格林威治村居民的声援。
另外,公益团体诸如由建筑师、工程师组成的民间团体——“铸铁建筑之友”从保护历史遗产的意义来反对快速路的修建。工业化时候,苏荷区形成了目前纽约最好的铸铁建筑历史街区,而铸铁建筑将古典主义的浪漫与工业化社会的现实结合得淋漓尽致。快速路的修建将使铸铁建筑毁坏殆尽,经济利益在珍贵的文化遗产面前无疑是渺小的。“铸铁建筑之友”给全世界各大城市市长写信,呼吁他们支持保护苏荷区的铸铁建筑群。
环保团体则向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提交了一份报告,说明曼哈顿的空气质量已经到了极限,若再修建该快速路,纽约市的环境问题势必更趋恶化,他们呼吁立即制止这项计划。环保署收到报告后,立即责成纽约市政府对修建快速路做一个全面环境评估。
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运动也得到了市民的支持,他们对艺术家们寄予了广泛的同情,纷纷在报纸、电视台和电台发表支持艺术家们的意见,新闻媒体作了大量的报道。是否修建快速路的辩论旷时十年之久,才尘埃落定。1969年6月林赛市长终于宣布这项修建快速路的计划将永远终止。
修路计划虽然搁浅,但旧城改造不能放弃。政府不仅担负着经济发展的重任,更要关心人们的安居乐业和社会公平。而苏荷区居住条件确实令人担忧,厂房及仓库的建筑标准与居民用房的建筑标准无法相提并论。一些具有社会良知和同情心的民间团体也推动着政府的行动,他们给城市规划委员会施加压力,认为为没有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的市民提供住房是政府的责任,要求市政府改造苏荷区等地的“贫民窟”,为那里的几千户家庭建造更新、更好的住宅。
城市的美在于其独特的历史,旧城的责任就是延续城市的历史。大规模的改造,必将使古城风貌受到威胁,但城市的发展却不能停歇。美国许多城市更新改造后的城市空间常常单调乏味缺乏历史厚重感和当地文化沉淀个性,而被称之为继战争之后对城市的“第二次破坏”。要顺利改造苏荷区,不能走其它旧城改造的老路。于是纽约市政府与规划、立法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在社区居民的直接参与下,出台了“以旧整旧”改造的政策,其整体思路是充分利用苏荷区原有的文化氛围,做到高雅艺术与大众消费的结合,做到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协调合作。
在“以旧整旧”等系列政策的指导下,整个重建采取的是“外旧内新”的改造方案。不破坏楼房的外在面貌,只改造内部设施,保留原有街道的风貌和历史性建筑,让原有的生活氛围留下来。原来的居民大体上仍然住在那里,他们与开发商合作改建了旧房,上面是公寓,下面是店铺。他们生活在原有的社区中,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邻居还是原来的邻居,街坊还是原来的街坊。重建的苏荷区还吸引了很多青年人来这里创业,并成为纽约的一个重要观光区,更重要的是,它为城市的复兴找到了一条新路。现在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来到苏荷区,来看古街巷、古建筑,发思古之幽情。
苏荷改造的成效之一就是保护了城市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旧建筑,保护了艺术家们的创造空间,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居住合法化政策可谓“留凤筑巢”,无疑鼓励了更多的艺术家来苏荷。1968年,第一家画廊在苏荷开业。1971年,上城又有四个著名画商将他们的画廊搬到了苏荷。到1978年,共有77家画廊在那里开业。苏荷区的艺术气氛愈浓,成为苏荷最宝贵的资源,游客可以参观免费画廊。正是在这样一种民主的氛围中,纽约市成了美国现代文学、波普艺术、小剧场戏剧、音乐剧、比波普爵士乐、现代民歌和朋克风潮的诞生地,被公认为是除了电影之外美国所有艺术形式的活动中心。
苏荷改造的成效之二是实现了城市中心的再增值。市政府在有限的财力下,取消了对苏荷区改造的地点、区域、楼层等一些具体限制,鼓励房地产商参与旧城开发。开发商开始将巨资投入到苏荷区的改建工程,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改造后的房屋租金翻了三倍,几乎与曼哈顿一般公寓的房租比肩了。
苏荷改造的成效之三是形成了苏荷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苏荷区文化的发展,经济也迅速兴起,除艺术品外,餐饮、酒吧、旅游、时装也得到快速发展,许多著名服装品牌在这里开了分店。现在的苏荷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时尚,成为到纽约旅游的必去之处。
苏荷区旧城改造对我们的城市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古建筑保护历来是一个矛盾体。城市如果不发展就会变成一座没有生命力的城市,而城市借口发展不去保护它的独特的、形成城市特征的旧建筑,甚至去破坏它,那么将给这座城市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旧城改造方面,我们有过忽视专家学者意见、忽视民众呼声,而由政府一厢情愿做出决策的惨痛教训。目前,国内的许多城市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然而,所面临的也是发展中国家难以避免的急功近利的通病。换句话说,就是急于摆脱贫困,实现物质上的现代化。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对旧城的破坏成为我们这一代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
旧房改造门窗用铝合金好还是塑钢的好
耐候性与耐腐蚀性,合金的耐候性比塑料更好,可保持10年以上不变色。PVC材料却会老化。目前我国的塑料门窗主要采用是德国、奥地利的铅盐体配方,个别企业采用美国的有机锡体系配方。国内的人工加速光老化试验表明:凡汗铅盐稳定系的白色型材,经光老化后易着色而污染,经过1500小时的光照射后,颜色显著变黄,有机体系配方要好一点。另外塑料窗的表明受到风化作用会变得粗糙,几年后,风化层有0.3-0.4mm,下面有一层聚渌希炳会停止分解,高分子PVC树脂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大分子链断裂,是材料表明失去光泽,粉化,从而视型材的机械性能下降
安全性与环保,合金耐高温,不易燃;是良导体,可避雷防静电;可回收利用,对环保有利。塑料不耐高温,助燃;是绝缘体,但需防静电;降解缓慢,不可回收利用,缓慢燃烧会释放出有毒气体,对环保有影响。实用范围及发展趋势铝合金门窗的强度高,钢性好,重量轻,具有良好的防火、耐候性、耐腐蚀性、环保性,保温隔热效果有了较大改进,色彩丰富,工艺成熟,性价比高,出酸碱腐蚀环境外适用于各种场合,特别是中高档品质楼盘和办公建筑。率先使用塑料窗的沿海及发达城市,目前已开始大量适用铝合金门窗。同时,根据国家环保、节能的政策要求及建筑门窗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现在分析,铝合金门窗将会被大量使用,特别是配合了中控玻璃的中高档铝合金门窗。
美国夫妇打造石库门里的中式家居
房子的主人是一对美国夫妇,两人都是律师出身,在中国居住的十五年,让他们体验了从北方的四合院,到沿海大城市涉外公寓的各色生活。当他们选择定居上海,目光自然聚焦在石库门上。
布宅于盛夏日隆专家解读夏季家居布置要点
石库门是上海的象征,同时它也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映,高高的墙、小小的窗,动乱年代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尽显无遗。经过多方的寻觅,夫妇俩找到了这里,而且居然是独栋的石库门。起初,他们欣喜若狂,但当他们平静下来审视这所房子的时候,就发现问题来了:石库门的空间布局局促,室内缺乏阳光,这是习惯了宽敞美式家居生活的夫妇俩难以忍受的。
如何解决面临的难题呢?正当此时,朋友向他俩推荐了在旧房改造方面颇有造诣的设计师Raefer和SachaSilva。在两位设计师的倾心努力之下,经过一系列的改造,终于让这栋老石库门房子有了一次精彩的现代变身,让夫妇俩在石库门的外壳中坐享美式的居家氛围。
设计师将原本的墙面都改成了落地的窗台,但每块玻璃的尺度但每块玻璃的尺度让业主能够回味到当年让业主能够回味到当年。
装扮温馨家18个家居健康秘笈
三叠三的设计思路
与房东夫妇沟通之后,Raefer和Sacha想出了三叠三的设计方案,首先他们将设计理念分解成三个层次,然后通过石库门三个楼面的空间逐层地实现,连贯成整体。在第一层设计理念中,设计师把石库门老房子看做整个设计方案的外壳框架,在保持建筑原有的尺度与比例的基础上,为居室注入活力。采光的问题也就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解决,狭小窗户占据的面积被扩大了,窗格大小却保持着原本的尺寸,靠近天井的墙面更改造成整片落地的窗台,阳光得以在第一时间进入居室。有了光,空间似乎一下有了生气。与此同时,设计师还对石库门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以确定什么该留,什么能动,在最大程度上保持石库门的风貌。
而到了室内装饰部分,设计师遵从房东夫妇热爱亚洲的喜好,把夫妇俩搜罗来的亚洲各国的饰品和家具,精心地布置在家中,总让人有进入亚洲人居室的错觉。
顶楼的房子仅留下了石库门的构架,添入的全敞落地玻璃窗替换了墙体,让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加之室外参天的大树,构成了树屋的效果。
最后,设计师通过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来满足房东夫妇及一双儿女的美式生活。靠近大门的石库门小厨房被搬到更大的空间中,厨房中央设置了硕大的操作“岛”,那里最终成了整个屋宅的“中心”,全家人在厨房中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们在美国的家一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在厨房转角安置了一个L形带坐垫的连墙沙发,这是专为当时正在哺乳的房东太太设计的。这样,妈妈就能直接在厨房哺乳,将来还能在那里和孩子玩耍,等孩子更大些,父母做饭时孩子还能在那里看书。而原先厨房的位置则被改做门厅,同时为避免石库门原先必须通过天井才能进入起居室的不便,索性将天井用落地窗封闭,另在侧墙新开了门洞,天井中遍栽植物,成了一处纯粹的观景点。
业主夫妇希望自家能有一方拥有瀑布流水景观的院子,设计师巧妙地将这一构想纳入空间绿色节能的大范畴里,据说夏天能令居室更显凉爽。
到了布局在空间上的实现,设计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手法,楼层越往上,所呈现的样貌就越现代,让人自然地感受到明显却不突兀的对比。一楼给人的感觉最古典,那里保留了许多石库门原有的细节。二楼则变得更现代一点,石库门本来是没有卫生间的,设计师将二楼的侧卧室改成了满足现代日常需要的卫生间。三楼的整体效果最为现代。体量有限的楼顶,部分被改成了露天的阳台,部分则配合用玻璃窗台替代的墙面以及室外高大参天的古树,成了一个树屋。如果说底下两层关注的都是室内,那么三楼更多考虑的则是室外的景观,开阔的视野让人仿佛置身屋顶花园之中。其实,三个楼层所用的材料一样,但通过设计以及制作变化,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了。除此之外,整个改造项目在加固建筑的同时,更在外墙上安置了隔热板,地面加设地暖,玻璃窗也是双层隔热设计,即使是夏天,也能节省70%左右的能源,同时也让生活更加舒适。
墙上的门是业主夫妇从北京带回来的,设计师不仅巧妙地将其纳入空间的装饰中,更把它们改装成能够移动的构件,将起居室内的视听器材隐藏了起来。
聚焦关键点,提升空间特色
空间设计的关键是让人有美好的印象,房东夫妇在最初时就对未来石库门中生活的种种憧憬,设计师通过娴熟的手法一一加以实现,同时聚焦关键点,提升了空间的特色。
在整个一楼的区域,融合具有历史感的设计成了最为关键的部分。Raefer和Sacha将为了安置地暖而从起居室地面拆下的地砖用在了改造后的玄关以及厨房的地面上,保留了石库门原有的装饰细节。而应房东夫妇要求必须纳入设计的两扇木门,是他俩在北京落户时买的,后来就一直跟随他们辗转各地,设计师将其巧妙地安置在起居室一侧,并顺势成了暗藏的视听橱柜的移门。楼梯最终变成了一个犹如雕塑般的聚焦点,让人过目难忘。后院在房东的要求下,特别设计了带有水瀑的小池,很有日本禅意的味道,到了夏天,房东一家就喜欢在那里纳凉消夏。与后院相连的另一个区域是专门设计的坐歇区,与热闹的起居室不同,在那里能够享受比较安静、私密的氛围。
走廊的角落,用中式柜子、佛像和东南亚的佛像画营造出宁静安详的一角。
设计师在一楼天井之间相对的两面墙上,设计了大块落地玻璃窗,使原来的空间有了现代的开放与通透。
格局比较私密的二楼是卧室的所在,空间色彩以温暖为主,装饰力求简洁。主卧的浴室视觉效果极为震撼,颇有气势的线条构筑出现代意味。然则定睛细瞧,所用的材料居然是水磨石,那是曾经在上海非常流行的老工艺。据设计师介绍,水磨石是二三十年代老房子常用的建筑语汇,是一种象征,就像中国古典建筑的花窗木雕,欧洲古建筑中的花岗岩石。设计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研究这门老工艺,而后才确定用它来雕琢现代感的卫浴空间。夹在传统与现今时代缝隙中的水磨石工艺,令浴室呈现出特有的效果,既符合现代的生活需求,也配合老石库门的风格。
明式的宫灯悬吊在长长的餐桌上方,侧旁的餐椅用的是明式的座椅,西式的生活方式,却呈现出中式的装饰特色,可谓中西合璧。
美式的生活方式,家人大多的时间都会聚集在起居室与厨房中,因此设计师将原本位于门厅处的厨房移到了靠近餐厅的位置。此处部分的地瓷砖取自改造起居室地暖时拆除下的老建材。
顶楼树屋内,挡不住室外的自然环境,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树影婆娑,都各有意境。此处的床平时可整个翻上墙面,隐藏起来,空间则完全可用作party的需要。
顶楼玻璃房外的露台上设置了开放式操作台和座椅,在此与朋友、家人烧烤聚会,真是非常惬意。
二楼用水磨石工艺制作而成的卫浴,让人仿佛闻到一丝老上海的味道。
城中村的改造管理
城中村的内部通常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以低矮拥挤的违章建筑为主、环境脏乱、人流混杂、治安混乱、基础设施不配套、游离于城市管理体制之外,成为了都市的“癌症”。从地域角度上讲,它属于城市的范畴。从社会性质的角度上说,仍保留了传统农村的因素。具有城市与农村双重特征的城中村究其产生原因,同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土地所有制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城中村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贫民窟的表现形式。
而中国的市长们则把贫民窟看成是城市的疮疤,千方百计要驱赶和强行拆毁。贫民窟确实不美观,治安差,但贫穷并不是农民自己的罪错,不能让他们富起来,也住进高楼大厦才是政府官员的过失。如果真想加速城市化,则应该正视贫民窟的存在,甚至允许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扩大,以大大降低城市化的成本,从而大大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使中国最大限度地从城市化的积聚效应中获益。因此在改造“城中村”过程中,妥善安置外来人口,让他们有能够继续安身立命的廉租屋,是一个重要问题。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今后北京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还要在郊区建设更多新城和职能中心,使更多地区成为新的“城中村”,因此改造“城中村”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一项长期工作,并不是改造完了这231个“城中村”,就彻底完成任务了。因此研究如何改造“城中村”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一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融入城区,成为“城中有村,村里有城,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的地区,严重地阻碍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普及与发展;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城中村”在从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因土地、户籍、人口等多方面均属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其发展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景观建设等各方面仍保留浓厚的农民特征,因而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乃至城市整体规划的实施。“城中村”的长期存在,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大量的“城中村”存在于都市之中,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改造“城中村”的难度极大,如何改造“城中村”,是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正在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圳、广州、福州、南昌、天津、青岛、太原、西安等很多城市在改造“城中村”过程中都碰到了很多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那么,北京改造“城中村”应该怎样搞呢?当前,由于国家拆迁政策和土地政策的调整,居民和农民产权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拆迁、征地难度非常大。而“城中村”大都建筑密度很高,外来人口多,很多村民没有工作,很多还是靠出租违章建筑为生。不同“城中村”的房屋土地产权混乱,土地和宅基地城镇产权和农民产权都有。很多“城中村”还保留着乡、村行政建制,还有很多农民集体企业财产,是当地农民赖以为生的生存基础,处理这些财产,解决安置农民就业问题更是巨大的难题。这些都给“城中村”的改造增加了很多困难。因此改造“城中村”必须因地制宜,要坚持“一区一策、一村一案”的做法。在统一制定政策前提下,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改造方式,坚持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的原则。维护集体经济和村民的合法权益,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是“城中村”改造成败的关键。在这次的“城中村”整治工作中,市政府决定全市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关政策:对征地未建形成的“城中村”,凡土地闲置不满两年的,责成土地使用者限期开工,逾期不建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土地闲置满两年的,由原批准机关依法撤销其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无偿收回土地,进入市政府土地储备。对因开发甩项形成的“城中村”,限期由开发商解决,确有困难的政府可给予一定的补贴,已经形成无主的“城中村”,由市、区政府出资拆除。对城市建设遗留下来、又没有危改和开发项目的破旧建筑形成的“城中村”,由市、区政府共同解决。坚持规划先行,将“城中村”改造纳入规划修编范畴,并按轻重缓急制定不同的解决对策和科学的改造计划,加快整体规划和开发建设。在具体做法上,“城中村”表现的形态有以下几种,应根据不同形态的“城中村”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
第一种
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早已没有农民户口和农业用地,早已改成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城镇管理,撤消了乡、村行政建制,已经没有农民集体财产和宅基地产权的地区。这类地区实际上等同于城市的危旧房改造区,适用城镇房屋、土地、居民拆迁管理办法。可以采用成片改造危旧房的有关政策。但对其中的民工外来人口应该妥善安置,不能采取一律无偿轰走的办法。因为这些地区是外来人口的集中居住区,是低收入人群住得起能够栖身的少数地区,而这些低收入民工是对北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不能歧视他们,让他们流离失所。城市化进程就是大批农民进入城市能够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彻底转变为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城市现代生活。但前提是农民进城能够就业居住,有生活基础。留美华人学者文贯中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城市化”无法避免“贫民窟”》指出:正是因为存在贫民窟,才使得城市特别有活力。贫民窟的存在,使得城市扩大的成本特别低,包容性特别强。贫民窟房租低廉,同为天涯沦落人的邻居对新来者多相濡以沫,抱有多一层的同情和照顾,使新移民比较容易找到安身立命之地。生活在贫民窟的大部分新移民一二代之后,便融入主流社会。这不但发生在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也发生在中国的香港、北京和上海。北京的浙江村当年一片脏乱差,经过十几年的资本积累和改造,现已成为充满活力的商厦群。美国的市长们十分精明,知道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新移民的不断涌入,所以不但允许贫民窟的存在,而且相互之间展开争夺人口的斗争。
第二种
村内已没有耕地。原自然村除宅基地以外的土地已被征用,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村内已无农民集体财产。虽然一些村已将农村村委会改为城市型居民委员会,农民也已农转非,成为城镇人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宅基地和房屋产权还是农民产权。对这些农民宅基地和房屋仍应按征用农民土地给予足够的补偿,拆迁房屋则可结合拆迁城镇私房和农民房的政策区别不同情况,制定相关补偿政策,妥善安置农民。特别是对无业、无生活来源的农转非人员,要建立相应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种
“城中村”现有土地产权还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村民以非农收入为主。土地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被国家征用,虽然村中农民已全部转为城市户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其土地本质仍未发生变化,这部分“村”至今仍然还是“村建制”,实行村的管理方式。甚至还有不少农民集体财产和村办企业经济实体。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低廉的建设成本使“城中村”出租房屋比率相当高,房屋出租加上村里的分红收入,可以使村民们过上相当富裕的物质生活,有些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准甚至已远远超过城市居民,很多农民也已有自己的企业,主要从事一些初级饮食娱乐、交通运输、建筑业、农副产品和蔬菜零售等行业,或是以房屋租赁为主收职业。这些地区的改造难度最大。市场经济使政府已不能像过去那样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货币安置又很难达到农民满意。因此这些地方不宜强行将村内土地征用为城镇国有土地,农民原有集体企业财产可以仍归农民所有,可以改组为集体所有制的商贸公司,人口就地消化,就业就地解决,土地产权性质不变,仍归集体所有。对需要占用的土地,还可以用土地入股或出租的方式,年年有收入,以保证征地居民的生活来源。
第四种
还有部分耕地,仍是乡政府、村委会建制。还有不少人是农民户口。农牧种植业仍占一定比重的村落。这样的地区改造时,农民转为城市户口,乡政府改组为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改组为居委会,但土地产权和经济组织形式可以不变。原村集体所有财产、土地可以改组为农工贸股份公司,人员就业由农工贸股份公司就地解决,成为公司职员。可以用发展都市农业的办法,发展现代化农业,养殖业。如:工厂化无土栽培高档蔬菜、花卉;观光旅游农业;种植果园、药草;开展鸵鸟、孔雀、锦鸡、麋鹿等珍稀动物养殖;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及不影响城市景观和环境的其它农工贸产业,以使农民能利用原有土地资源,熟悉的工作技能就能融入城市生活。用都市农业改造“城中村”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改造办法。
这次准备改造的231个“城中村”主要是第一、二种,今后则会转向第三、四种。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不同“城中村”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一村一案”,按不同情况把每一个“城中村”都改造好。既改变了城市面貌,又使当地居民受益,得到妥善安置。
但无论哪种改造方式,“城中村”改造都必须是由政府统一组织,统一规划,政府统一负责土地一级开发征地拆迁和市政配套工程建设,除了原已批给开发商的土地外,基本上尽量不采取商业开发形式,以避免造成很多后遗症和遗留问题。应该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争取采用政府搞规划设计,完成市政管线道路,适当补贴,居民组织住房合作社自己建房的办法进行改造。建成的房子产权归居民自己,余房可以出租出售,以减少矛盾和改造难度。总之,“城中村”的改造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才能把这件好事办好。
关于美国的旧房改造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