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特点 主要元素
徽州古建筑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自成一格的关系多方面的融合。“徽派建筑”是传统民居最鲜明的风格,体现了山区的特点,风水意向和惠州区域的审美倾向。“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盖、石雕窗、柱木柱与建筑融为一体,使建筑像诗一样精致,是徽式民居的特色。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徽派建筑”有何特点。
一、徽派建筑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群房一体,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二、中国徽派建筑的“八大”元素:
1.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2.围合式院落、庭院
庭院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制中,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为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在使用上,院落空间几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内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隐藏在建筑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
围合,不仅仅指的是物理的保护,而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东西,围合形成独立完整的局部空间而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宿感。围合也必然形成大间距,既保证了居民私密空间的距离,同时又扫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闭感觉,促成空气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局部气候条件。围合力弱的空间,人处于这样的环境。
3.朱红色大门、镂空花窗
单纯的高会给人压抑的感受,故而在围墙上又常镂空雕刻花窗,图案往往是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的喜讯,既是在家妻儿的向往,又是对在外家人的祝福。窗雕图案多采用谐音与暗喻方式,如雕佛手、寿桃暗指“福禄寿全”,如在雕的花瓶里再雕上月季花图案则指“四季平安”,如瓶中插的是如意则是“四季如意”,如雕马和猴者,则谐“马上封侯”之音,蝙蝠倒挂意指“福到”,还有很多抽象的各种龙图案,龙象征王权,刻龙是指望家族仕途通达,不敢刻太明显是以区分百姓与皇家之别吧!有一许氏民宅的窗棂上雕的“八仙图”,八仙图并无八个人物出现,却表现的是八位神仙的法器,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暗示八仙,是所谓的“暗八仙”。这些图案不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还具有采光通风、防尘、分割空间的功能。极力再创虚与实的对比。
朱红色,又称中国红,是红色颜色之一,介乎红色和橙色之间,是一种不透明的朱砂制成的颜色,因为宫殿装修的主色调使用的是金黄色和朱红色,因此朱红色表示高贵与权威,朱红色的大门象征着庄重。
4.石雕、木雕、砖雕
石雕、砖雕、木雕是古徽州建筑的“三雕”。徽州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一体,庭院小,颇得园林之趣,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功能,但石雕、砖雕囿于材质坚硬,并未见有精妙之处;常见徽州木雕把不同类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鸟、山水、八宝博古、几何形等共处一个画面上,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显得民间风味浓郁,装饰性强。
不论砖雕、石雕还是木雕,虽然是住宅和附属在建筑物上的部件,如门罩中的砖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鸟题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栏板,屋檐下檐条、雀替,楼层栏板上带有主题性的木雕,但它们统统都是一幅独立的画,一件完整独立的艺术品。
5.坡屋顶
在中国,坡屋顶几乎是传统建筑的代名词,在传统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坡屋顶造型设计,会使宫殿、庙宇等宫殿建筑产生雄浑、挺拔、高崇、飞动和飘逸的独特韵律,也会使民居建筑产生亲切、自然和温馨的感觉。
坡屋顶有许多优点,比如节能,夏天聚热于顶部,冬天又不感觉室内冷。因为热气是往上跑的,坡顶可以聚热气于两坡交叉位;风也是往上跑的,因为风会通过低处的窗往上坡顶窗聚合(其实是和户外的风流聚合),这样室内通风也会比较好;不积水,防水性能好。
6.飞檐
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的屋顶转角处。飞檐是其屋檐上翘,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是中国建筑上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飞檐设计构图巧妙,造型优美的屋顶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飞翘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灵兽,似麒麟,像飞鹤,有人喜欢灵兽,有人喜欢祥云,或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代表着临水而居的亲水文化。
7.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关系的居住环境。
四合院采用的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强调居住空间的私密性,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都是内院式住宅,但南北方有差异。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其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屋并不独立存在,在楼房合围下,南方住宅庭院一般较小,被称为“天井”;而北方的四合院院落宽绰舒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连接,方便起居。
八、青砖、黛瓦或粉墙
“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用来描写房屋的。建筑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砖、粉墙、黛瓦,形成质朴、淡雅的风格,屋盖是青瓦,外墙用砖砌,屋顶、屋檐、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的形体节奏和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江南水乡民居总的面貌是:平房楼房相掺,山墙各式各样,形成小巷和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临河贴水,空间轮廓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称之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
“徽派建筑”是晚期成熟的一种古建流派,因而其技术特点和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庙宇、牌坊和园林建筑材料。作为设计和实施者,“徽州帮”在江南民间工匠组发挥了风格的形成的重要作用。”徽派建筑”如今依然充满活力,而新的建筑群在大江大河的南北方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风格,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徽派建筑是怎样形成的呢
安徽皖南有很多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的徽派古村落和古建遗存。一幢幢徽派建筑与自然山水和谐融为一
体,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无论走到哪个村落,哪条幽深古巷,哪幢古老民居,无不让你感受到岁月沧桑和徽文化的博大精深,仿佛走进岁月时空隧道。
我小时候在徽州长大,居住在外公家徽宅中,故对徽派建筑可以说了如指掌。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周边地区)。现今,皖南深山中分布着很多古村落,如著名的旅游点——宏村、西递等,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纷至沓来。
徽派建筑在内外设计上,除考虑艺术、徽文化、徽商精神理念等元素外,也考虑生态环境及小气候。
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就势,坐南朝北,这样可构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只有当具备了“山环水抱”地理条件的时候,才能使其山避其风,使其风不散而聚之,使水界其气而止使其藏之。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地理位置和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徽商相信“水为财源”,故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系建设。另一原因,与徽州当地气候特点有关。
徽州古村落集中在皖南山区一带深山里,也是安徽降水量最集中地方,年平均降水量达1600毫米。特别是梅雨季节(5—7月)大暴雨频繁,往往一天降水量就在百毫米以上,易造成山洪暴发。故徽村落排水渠环绕村四周。另外,村口村外有小河或水圳(类似池塘)。例如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岗山,前临风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萦回的浥溪河,整个村落设计成牛形,景色极为秀丽,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
徽派建筑的基调是由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和谐组合。特别是徽宅中的厅堂上方有天井。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天井另一个用途是考虑强降雨排放问题,暴雨倾注时,可以通过天井下排水系统及时分流。
天井还具有采光、通风功能。徽州古民居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室外的照度及其日变化。在居住区的平面布置中,房屋的间距都必须根据全年不同季节的太阳光入射角来设计。
古徽州人生活在大山里,他们对于天气的预测和自然灾害的防范,摸索了一套自己的办法。一是早晚看云天变化或动植物反常变化来预测天气。二是通过“气象石”颜色变化预报天气。
例如,黟县西牙乡陈阁村的一位农民家里,珍藏着一座高约70厘米的假山。功能奇特,它能比较准确地显示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当假山呈白色时,表示阳光普照,晴空万里;自白转灰时,天气即由晴转阴;一旦石头颜色变为深灰,且假山顶峰呈现墨色,则说明小雨即将来临;当墨色浸满整座假山,且浑身湿漉漉滴水时,则意味着大雨滂沱,山洪即将暴发。
关于古徽人用“气象石”颜色变化预报天气,在绩溪县龙川古村里也得到佐证。笔者拍摄了“气象鼓”图片。“气象鼓”其实就是坐落在门口边“门当”青石,外形像鼓面。村民观察石头颜色的变化预测天气。晴天时,石头整块表现透亮发白,但遇到下雨天就会变得乌黑。
据有关专家介绍,“气象鼓”能预示天气变化,可能是天气变化前,气压和空气湿度的相对改变,引起石面颜色改变的结果。青石矿物成分中氯化镁较多,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汽,因此,经常随着天气阴晴而变色。晴天石面呈现白色,与周围古老苍黑的花岗石形成强烈的反差;下雨之后,湿气加重,白色的石面迅速转为苍灰色,进而逐渐变成灰黑色。
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
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据《寄园寄所寄》载:“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
黟县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横店街,200米长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为两大宗祠。
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
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板作台阶。
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
建筑特点:
歙县明清民居、祠堂随处可见,牌坊存有八十四座。还有不少古桥、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县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完整的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神韵。
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者谓之“武”,方正者谓之“文”,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描写徽派建筑的诗句
1、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高观国《祝英台近·荷花》
2、莲渚收香,兰皋浮爽,凉思顿欺班扇。——王月山《齐天乐·夜来疏雨鸣金井》
3、三十里,芙蓉步障,依然红翠相扶。——赵汝茪《汉宫春·着破荷衣》
4、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
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地理环境为依托,以其自然文化作底蕴,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沉淀,无论从建筑美学还是从居住功能上都精彩纷呈,徽派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及景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其实十分广泛。
一、“四水归堂”的紧凑型建筑布局特色和社区规划。
徽派民居以天井厅堂为中心,建筑对称布局,层层递进,瓦脊坡屋顶和高扬的马头墙四周围护,形成一个个四面围合的独立建筑单元,建筑主次分明、长幼有序,各建筑单元又按同一规划原则形成更大围合,成为建筑群落,多个建筑群落错落布置即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徽派村落,后来人们还赋予它“肥水不流外人田”、招财进宝、天降洪福的俗文化寓意。围合式的建筑布局充分满足我国古代农村超级大家庭(族)的聚居需要,是各家庭成员尤其是独立家族成员中的小家庭,即在家族内奉亲养子,又可以在小家庭内独享天伦,和谐统一了家庭、家族与社会的一体关系,对稳定社会关系,增进人伦亲情贡献巨大。
在现代住宅建筑规划建设中,资源均好性和组团性是被十分重视的,国家的居住区建筑规范对这些要素提出了具体细致的指标要求,但在商业利益导向的现代房地产开发初期,开发商(投资方或建设方)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单个居住单元(套)的内部功能安排上,严重忽略了各居住单元之间、各建筑单元(栋)之间的有机关系,更是主观抛弃了各建筑单元共享空间的居住生活资源的配置,因而大大降低了居住品质和居住区内人与人之间合理交流的机会,使现代信息交通极度发达的环境下,出现了相对冷漠封闭独立的人居空间,排屋(兵营)式的住宅规划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历史倒退。
二、“白墙青瓦”的淡雅建筑特色和现代简约的建筑风格。
徽州民居在外观上第一眼的印象就是:青瓦、白壁、黑墙边。因为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的质地感,而不施丹青;门楼、门罩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画;隔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清水墙不加添涂料,处处显现出质朴的自然美。徽州民宅的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徽派民居几百年来一直保持这种石质、木质及砖瓦之质的美,而摒弃色彩在建筑中的使用,这不能不说是受老庄美学观的影响。
而现代城市社区建设中,虽大力提倡城市色彩的丰富,风格的多样性,但基本建筑形态依然讲究现代而简约,浓墨重彩和强对比色的使用基本出现在少量个性建筑或特种商业目的的建筑上面,大面积的居住社区建设依然追求含蓄平扑的建筑风格,除了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和园林中的广泛深入使用,其实很多外来的建筑风格也大量借鉴了徽派建筑特色,做了深入的人性化调整,这就是目前国内大量欧陆风格建筑群里几乎看不到一处真正的欧式建筑风格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于沿江山区的徽派建筑风格其实早已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安家落户了。天然石材、木材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大量运用,也从另一
个侧面证明了徽派建筑文化强大的生命基础。
三、“古朴优美”的雕刻装饰特色和现代景观小品设计。
徽州民居是朴素简洁的,不像官邸建筑那样施以浓漆重彩,而是配置各种精美的雕刻,形成一种清丽高雅的艺术格调。在徽州的一些村落间,仿佛置身于建筑雕刻的艺术画廊,几乎每一种建筑材料都可用来雕刻,每一建筑构件都可加以雕刻。砖、石、木“三雕”艺术对于主体建筑的细部装饰可谓绮丽多姿、精美绝伦。仅就门罩门楼作为徽州民居大门装饰的一大特色便见其一斑。门罩是大门之上用砖木叠涩出檐的防雨罩,其建筑结构和砖雕装饰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既可挡雨遮日,又是入口标志。门楼式出现于明末,考究的一般在上方挑出双角起翘的小飞檐,鸱吻角兽,下起檐椽头,上覆瓦片垫翘,势如一对翻飞的燕翅;飞檐下方和门楣之间的花边图案框内,嵌镶着砖雕图像,其内容丰富多彩,极尽千姿百态,举凡山水人物、草虫花木、珍禽异兽以及各种锦地纹饰、几何图案,无所不收。并擅拟人们喜闻乐见的寓意吉祥,或具文学性的历史典故、戏剧题材等,以烘托制造热闹亲切和谐感人的气氛。
徽派建筑不事奢华、返璞归真的装饰理念正渐渐在居住物业建筑设计中回归,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在建筑细部做足功夫,既尽显审美情趣又不过分张扬个性,既照顾到每一个个业主的审美需要又同时满足业主群体的共同审美价值评价,在现代建筑同一区域承载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个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乃至不同政治观点的多个社会群体情况下,没有任何一种建筑风格能像徽派建筑风格一样被普遍接受。现代都市社区高层乃至超高层主导的情况下,各居住单元的景观性、休闲型、交流性被颠覆性的降低,作为公共活动区域的社区广场和社区游园承担了对这些功能的补偿义务,细心的建设者们总是充分依托亭、台、楼、阁、桥、栈、椅,甚至垃圾箱、路灯等,做出各种意味深长的文化造型,更不约而同的在社区主出入口设计建设抑或气派豪华抑或清新隽永抑或别出心裁的大门设计,通过公共景观区域的深化装饰设计来弥补高层时代不得不丢失的细部雕琢,也算是对徽派建筑文化遗产的一种致敬吧。房产论坛装修论坛业主论坛\b|-x,L3W&k
四、“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水观念和现代居住理念的融会贯通。
风水说乃是中国古代哲学、宗族伦理、宗教信仰、原始科学和巫术礼仪等的糅合,它以阴阳、五行、八卦等互相配合而形成的唯气论等传统思想为理论指导,并与卜宅、相宅的实际活动中一些经验相结合而升华成学说,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门学问,其判断的结果则是能否蕴藏得住天地间的生气,使得人与自然环境在居宅、祠堂这些具体建筑形态上达到默契与和谐,同时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抚心理。
“明厅奉客、暗室聚财”的基本理论指导着现代居住物业的户型设计,规范中关于“全明设计”的要求其实针对了经济型居住环境,当宅中每一寸地方都承担着人居活动功能的时候,“全明设计”就成了一种基本需要,而改善型或豪华型住宅的设计,就必须充分运用“暗室”功能,满足更高享受水平下居住主人的“聚财”需要,以达到居室本身的阴阳平衡。
博大精深的徽派建筑给我们的启迪是无穷无尽的,其给与现代居住物业建设的指导作用也是历久弥新的,从社区建设理念,到景观规划设计,到建筑风格确定,到户型设计优化,最后到社区公共环境的每一个细部,都在接受着这份历史文化遗产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