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站式装修网


小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视频(孩子把房间弄乱父母要帮忙收拾吗)

时间:2023-09-17 作者:元兰


怎样培养孩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的好习惯

其实,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的习惯,越早培养越好。例如,只要孩子兴致勃勃地地来过帮妈妈收拾玩具,无论孩子多小,妈妈都不要阻拦她,以免打击孩子的热情。妈妈应该给爱收拾东西的孩子表示鼓励,让孩子知道,收拾东西是一种值得表扬的好行为。

一般孩子到了三岁左右,妈妈就可以教他收拾自己的物品了。例如,让他收拾自己的玩具、清洁自己的小房间,整理自己的小床铺等等。

具体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的习惯呢?妈妈不妨试试从这几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

一、帮孩子建立收拾东西的意识

在让孩子学会收拾东西之前,妈妈要先帮孩子建立起收拾东西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什么东西,都要从哪儿拿出来的,用过后就放回哪儿。怎样建立孩子收拾东西的意识呢?妈妈不妨试试这样做:

1、给物品找个“家”

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无论什么东西都像小朋友一样,有自己的家的。例如,装玩具的箱子,就是玩具的家;衣柜就是衣服的家;书柜就是绘本的家。小朋友把东西拿出来使用后,要记得及时把它们送回家,不然,不但东西会很伤心,还很容易会把它们弄丢。

例如,妈妈在陪孩子看完绘本后,可以对孩子说:“宝宝,现在我们把绘本看完了,它也想回家了。你知道它的家在哪里吗?你把它送回家好不好?”

2、陪孩子把物品送回“家”

孩子玩完玩具后,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玩具送回家,例如,孩子把积木全部从箱子里倒出来玩,弄得满地都是。等孩子玩腻了,不想再玩的时候,妈妈可以叫上孩子,一起把积木收回装积木的箱子里。

妈妈可以把地上的积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让孩子收拾,一部分自己收拾。在收拾积木的时候,妈妈可以装作非常开心的样子,边收拾积木边哼着儿歌,还可以和积木聊天。

孩子见到妈妈这么开心,就不会把收拾积木当成是一件苦差事了。

3、收拾好东西后,和孩子击掌庆祝

妈妈和孩子一起把所有东西都收拾好后,可以和孩子击掌庆祝,并且告诉孩子,已经把所有东西都送回家了,那些东西很开心,我们看到房间变得干净又整洁,也很开心。

二、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接下来的做法

父母陪孩子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之后,孩子对于要收拾东西这件事情也有意识了。不过,孩子虽然有了这种意识,却不一定做到坚持自己收拾东西,他很可能会偷懒。这时,父母就要根据孩子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方法了。

1、孩子如果能坚持,父母可以趁机“偷懒”

如果孩子学会了收拾物品之后,能够做到自己收拾自己的东西,那么,妈妈就不需要每次都陪着他收拾了,而是可以看准时机,设法“偷懒”,减少自己的劳动量的同时,也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他该做的事情。

例如,妈妈可以在孩子收拾东西的时候,对孩子说:“宝宝你真棒,可以送那么多东西回家,而且送得又快又准确的。你看,妈妈比你慢多了!看来,宝宝的东西还是喜欢宝宝送它们回家哦,妈妈认输了!”

孩子听了妈妈的这些话后,会更积极地收拾东西的。慢慢孩子就能养成收拾东西的好习惯了。

2、孩子如果耍赖,妈妈要想办法对付

有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把东西送“回家”,所以故意反抗,或者干脆放弃收拾东西,来试探父母的态度。

这种时候,妈妈要严肃地告诉孩子:“玩玩具之前,你已经说好自己会把玩具收拾好,答应过妈妈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你想,你把玩具拿出来玩了,但是又不愿意送它回家,它一定很伤心的。如果你坚持不把玩具送回家,那么妈妈以后就不会再同意给你玩其它玩具了。”

如果孩子收拾玩具时,故意磨磨蹭蹭,马马虎虎,甚至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这个时候,妈妈一定不要妥协,让他别再收拾;而是要想办法让他继续收拾,甚至可以给他一些小惩罚。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如何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在这方面加以重视,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事,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走向独立。因为培养孩子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他(她)学会基本生活独立能的技能,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动脑思考,拥有健全人格,健康的身心,直至离开父母而独立走向社会去发展。

那么怎样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好习惯好品质培养研究的经验给家长一些建议供参考。

家长要拥有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观念意识,不要总做孩子的保姆。

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观念决定意识,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意识,那就必须要将意识化为实际行动,而在这方面有很多家长做的不够好,动不动就放弃了自己的坚持,不管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帮助就替孩子做事。为了解决立场不坚定的思维怪圈,我给你几招来试试吧。

1、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为全家人的行为准则。一般家庭里,老人最容易破坏这个准则,需要年轻家长要在平时做老人的思想工作,让老人清楚现在如果总是替孩子做事,就容易让孩子养成懒惰的坏习惯。如果我们都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反而会让孩子减少对大人的心理依赖,慢慢养成下意识做自己事的好习惯。当然,一定要列出做事清单,明确具体做人才可以确定责任哟。

2、围绕一日生活,有步骤教孩子学会做事方法。如果你细细观察孩子的一日生活,会发现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事情,如起床、穿衣、洗漱、吃饭、洗碗、洗衣服、戴表、上学、写课外作业、午(晚)睡等。所有这些小事,都需要家长手把手教孩子,并且是有步骤去教,只要孩子学会了,就必须坚定地告诉孩子,现在该你自己独立去做了。请注意,如果孩子学会做某件事,大人就不要再替孩子去做。

3、给孩子灌输相互协作的概念,让孩子不自私。曾经有些家长问我,说有时需要孩子帮助大人做一些事的时候,孩子会张嘴就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怎么办才好呢?我告诉家长,那就引入相互协作的概念啊,要教给孩子,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和别人相互协作的可能,谁能参与协合,谁会获得他人的欣赏,谁就是出色的好孩子。当孩子加入协作的过程中时,经常给孩子一些肯定和赞美,会让孩子从小不自私。

家长要引导孩子来观察生活中的懒惰者,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从孩子幼儿期开始,如果家长认真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很愿意尝试去做事,如尝试自己拿杯子去杯水或奶,最初用手去抓饭吃,慢慢过度到学着用勺子吃饭,最后再学会用筷子吃饭。但是很多时候,大人却剥夺孩子独立动手的能力,因此,就需要引导孩子来观察生活,看谁在抢别人的事情做,看谁在做懒惰者,从而增强孩子辨别能力。

1、鼓励孩子自己发现做事目标。很多时候,大人之所以替孩子做事,并不是刻意想溺爱孩子,真正的原因是都极易忽视孩子找不到做事的目标,就如起床时,孩子很容易被窝里边穿衣边玩儿而磨蹭很长时间,家长一急就替孩子把后面流程包办了。但如果你引导孩子发现做事的目标,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每一步的小目标,孩子很容易自己去做了。

2、让孩子学会拒绝别人的不合理帮助。聪明的家长在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事意识之后,并没有认为这就完成了任务,而是让孩子把自己能独立做的事列出清单来,如果有人替自己做,就让孩子大声说出来:“对不起,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能做,请让我来,谢谢理解。”瞧,既文明礼貌,又让孩子争取到了做自己事的权利。

3、让孩子学会问询别人是否需要帮助。这和上面一点正好相反,教孩子学会主动帮助别人,这是做一个好心人的起点。但是要让孩子明白一点,你帮助别人也需要发出请求,在别人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出手相助。如果孩子做事能力真能发展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可以说前面所有的努力你都获得了回报。说明孩子已经眼中有活,心中有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家长一定要搞好安全教育,不要让孩子勉为其难,防止发生危险。

有很多家长缺乏安全意识,也不会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就贸然撒手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而这却往往容易让孩子陷入危险的境地。如在家里用电设备,如果孩子不会安全操作,一不小心会触电,如孩子在厨房做饭,很容易烫伤或烧伤,类似的案例每年都有多起发生。

1、家长要教孩子安全操作流程。在有些发达国家,很多家庭里都有安全操作手册,厚厚的一本。分门别类将做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标注出来,这就最大程度减少了孩子独立做事的风险性。尽管我们国家在这块并没有重视,那不妨从你的家庭里开始,自己动手制作安全操作手册。有了这安安全操作流程,在有步骤教孩子做事时就可以融入安全教育了。

2、让孩子主动汇报做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来说,有些幼儿到了5岁左右,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已经正式开始发展了,如果之前家长连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这时就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向爸爸妈妈请教,千万不要贸然自己做哟。这样的规定是避免孩子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乱来,容易出事。

3、让孩子去做安全防事故工作的讲解员。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有些大人总是思维定势,一味单向去说教孩子,这绝对不是做法。还应该逆向思维去考虑,如让孩子在家里,在路上,在公共场合,在野外等环境下,做怎样做自我安全保护,避免或预防事故发生。当你提出话题和目标时,稍加引导就可以让孩子扮演起安全讲解员的角色。

结束语:上面分了三部分给家长们提供了怎样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可能会发现看似简单的事,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孩子的一日生活。尤其是孩子独处的过程中怎样做自己的事情,避免一些风险的发生,这是家长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家长一定要坚持不替代孩子做自己能做好的事,这是避免孩子学会消极懒惰的最好办法。

首先,先解决监护人或家长的心里阴影问题。先明白为什么要小孩自己的事自己解决的认知。然后发现自己为什么做成了阻挠力。

解决了上述问题后。可以从动画片和绘本引导预热开始。一定是从小孩力量所及的事开始做。不要急,在做的过程中还有小孩的认知度问题要重点注意。你的和孩子矛盾就是在这里产生的。重点是等待,耐心。

要培养孩子积极负责任的习惯,妈妈就要帮孩子纠正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生活上,妈妈要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应该自己去做,比如,妈妈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整理房间、收拾书包、穿衣叠被等等。值得妈妈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心疼孩子而事事包办代替,应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直接看到负责任的行为所得到的回报,这样孩子的责任心就会逐渐增强。孩子在最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时,可能会犯错,妈妈要多给孩子鼓励和指导。

有位母亲要求孩子洗澡后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可是8岁的儿子经常忘记,妈妈就让他把洗澡后诙做的事情记在一个本子上,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从此以后,孩子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可见,当要忘了做什么事时,与其不断地提醒孩子,不如让孩子把要做的事情记下来。这样,孩子就慢慢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另外,妈妈还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可以让孩子负责周末刷碗的工作,以此为家庭做些贡献,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如果妈妈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积极为家庭作贡献,要尽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那么,孩子就不会养成“饭来张口”的毛病。当你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时,孩子放学回来可能会主动问:“妈妈,需要我帮忙洗菜吗?有垃圾需要我倒吗?”相信这时你心里一定会比吃了蜜还甜。

在学习方面,从孩子背起书包上学的那天起,妈妈就要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家长,而是自己的事情。当孩子做作业时,妈妈没有必要陪着孩子、监督着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很多妈妈做得不够好,比如频繁过问孩子的学习问题,时时督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后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还有的妈妈没有给孩子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不给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被动。其实,妈妈应该问孩子:“你今天安排好学习时间了吗?”而不是对孩子说:老师布置了多少作业?做完了给我看看。一前者是要求孩子主动学习,后者则使孩子的学习陷入被动和监督。还有这样一些问题值得妈妈们思考:孩子的作业应该由谁来检查?孩子上学迟到了是谁的责任?孩子的书包是不是应该由孩子自己收拾?是不是应该由孩子背书包?这里有两个对比鲜明的故事,看了之后一定会有所启示。

几个美国小学生在假期来中国旅游,他们在一个中国朋友家住。戴瑞是最小的一个孩子,她只有11岁,她给人的印象是背着一个与她的年龄不相称的大背包。一天游天坛公园时,同行的一名家长想帮帮戴瑞,便对戴瑞说:“我帮你背包吧!”不料,戴瑞睁大双眼,当即礼貌地拒绝道:“谢谢你!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拿呀!”

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中国女孩的,大概也有十来岁。那是一个冬天的早上,雪下得很大,女孩坐在草坪旁边的护栏上,伸着腿,叉着腰,指着马路上正在为她叫的士的妈妈喊着:“快一点!要是迟到了,我怎么办?”只见她可怜的妈妈一手抱着女儿的书包,一手不停地向路上的的士挥手,她急得满头大汗,不停地跑前跑后……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就应该让他明白:“上学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义务替你包办一切。每天早晨闹钟一响,你就应该自觉地起床,再困也要起来,准时去上学。遇到刮风或雨雪的天气,你应该早一点起床,坐不上车,你走也要走到学校。如果迟到了,你应该对此负责,而不能依赖爸爸妈妈,把责任推给爸爸妈妈。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就应该让他明白:“自己的书包、书籍、玩具等物品,应该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应该自己打扫,自己的被褥应该自己收拾。”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不妨在家里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如洗碗、扫地、拖地板、取牛奶等,不要担心孩子做这些事情会耽误学习,不要对孩子说:“你只要把书念好,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你应该让孩子铭记这句话:“我是家庭的一员,干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的责任。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大概是我们从小到大,每位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尽管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立的本领。但是在最终结果和教育方向上却大径不同。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立能力呢?

一、家长要从思想意识上明白,从孩子一出生的那一刻,孩子就是个独立的个体。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等年龄来和孩子相处。

二、要想孩子独立,首先家长要独立。

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家长管的越来越多,包办的多。本该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不是心疼溺爱孩子受苦,就是犯急躁毛病,嫌弃孩子磨蹭,干的不好,浪费时间等等。经验永远代替不了体验。家长总是拎不清,这样的家长不但没有把孩子培养出力所能及的本领,还天天把自己累个半死,这是家长不独立的一种表现。

三、依据生活,有策略有方向的培养起孩子独立的本领。

培养孩子独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试想每个孩子一出生就会吃奶,那是求生的本领,一种天性。

四、家长不要过度的溺爱孩子,否则必定会养出巨婴型、啃老族的孩子。

五、不但要培养孩子日常行为方面的独立,更要培养精神层面的独立。

不是说日常行为方面孩子力所能及就可以了,大人更要注重孩子精神层面的独立。一个独立的灵魂要比一个唯唯诺诺有趣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莫太强势,凡事要孩子都听话,顺从。遇到事情多和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帮孩子多分析问题,共同商议出最好的解决方法。逐渐培养起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即便孩子有时候的决定是错误,让孩子多磨练几次,又何妨。

六、开拓眼界,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更有利于培养独立意识

没有什么比开拓眼界,拓展思维更让孩子有自信和独立起来的。跳脱开平常的生活,也是让孩子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的好机会。让孩子独立的设计旅行线路,组织并实施,准备旅行用品,三五成群的外出旅游,参与一次购物,和小伙伴一起郊游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虽然是句老调常谈的话,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教育好的,孩子终生受益;教育不好的,全家痛苦。

所谓父母一场,和孩子最好的姿态便是像紧挨的大树一样,在地下紧密相连,在空中互相观望欣赏。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很早就有自主意识,只要大人不压制不束缚,孩子的独立做事能力就会发展的很好,而且还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孩子几个月时开始会吃手,这是baby尝试自己做主的开始,自己决定想吃手的时候就可以吃。但往往这个时候大人因为怕手脏,拒绝孩子吃手,每当看到孩子在专心享用他的小手美味时就无情的挪开甚至还要打一下小手。

学会爬、走路以后,往往就想根据自己的意愿探索他未知的人领域,爬到某一个脏乎乎的角落、爬到椅子底下,或者会走了就要走水坑、走沙土多的地方等等。但这个时候往往又被大人阻止,“太脏了”“快出来”“不要去”,热情又一次被打击。

等到孩子三岁以后,能自己做的事情就更多了,自己穿衣、简单拖地、洗碗、擦桌子等很多小事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做。做的过程中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也逐步加强,自信心越来越强!如果家长对孩子束手束脚,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摸,就难怪十多岁以后连基本的自理能力也退化了,看看这个过程家长都在起了哪些作用!

如果孩子能够做到自己身边的事自己做的话,就帮了母亲的忙了。但是,最好不要只考

虑母亲的方便。自己能做自己身边事情的这种自信,给了孩子作为人的独立感觉。对孩子来说,养成做人的独立意识,比养成动作快的习惯更重要。因此,即使孩子系上衣扣子时慢慢腾腾地需要很长时间,母亲也不要急着伸手帮忙。如果平时做事手脚麻利的母亲,总是伸手帮忙的话,孩子就会到什么时候也不会做自己的事。如果周围人不去帮他,45岁的孩子,很多自己的事情都能自己做。

当然,孩子在刚开始时的一段时间里,那些自己的做的行为不得不需要母亲的“检查”。早晨洗脸、刷牙,虽然不能做得那么好,但都可以对付着自己做。有的男孩子洗澡时可以自己洗头了,可以洗手能够到的身体的部位。当然,一起洗澡的父母,孩子自己洗过的地方还要帮忙再洗一洗。穿衣服,夏季比较容易,但到了冬季小扣子就系不好,不过稍加帮忙就可以了。脱衣服比穿衣服容易些。能脱下袜子,系鞋带则有的孩子能系,有的孩子不会系。饭前洗手,只要家里的大人有这个习惯,孩子也能做到。吃饭也完全能自己吃了。关于饭前的一些礼仪做法也应该教给孩子。擤鼻涕、漱口,到45岁这个时期都能自己做。上幼儿园之后,就必须脱外衣、解饭盒带、把饭盒装进饭盒袋里。这些物品,母亲要精心设计成能让孩子自己就能做得好。玩具玩完了、书读完了都要放回到原处。为此,必须给孩子固定放玩具的箱子和放书的书架。当然是否会收拾房间、整理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性格。过于吵吵嚷嚷地对孩子唠叨,可能孩子会有种逆反的心理,更不收拾了。一般来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多少,取决于母亲对孩子的放手程度和忍耐力。孩子到了进幼儿园的时候,即使不情愿,但一离开父母就会迅速成长。

曾经网络上有一个最“一岁半的孩子独自在家能干什么”的视频暴红网络,让无数中国妈妈为之汗颜。

许多父母出于各种原因,宁可将所有的活都揽在自己手里,也不愿意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其实,孩子的能力远非你想象的那么有限,是时候转变观念,放手孩子做事了!

视频里的孩子才一岁半,可以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洗澡、自己刷牙、自己烤面包、自己把脏衣服丢进洗衣机、自己喂狗,甚至用吸尘器吸地……

一天结束,自己换睡衣,自己躺下睡觉觉……其实这段视频意在向世人说明一个道理:孩子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马比龙效应”,即孩子总是会往你预期的方向发展。如果你总是不相信他能做好,他就可能始终会一团糟;而若你相信他有能力,他往往会给你一个大惊喜,只是你需要给予更大的耐心。比如,你在他看书的时候叫他把废纸扔进垃圾箱,他往往会专注读书,耳朵却听不见,这时你就需要耐心地和他说:“我相信你看完书一定会把废纸扔进垃圾箱哦!”等他看完书就会自觉做到!

让孩子学会做家务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并不一定要一本正经地命令孩子:“你立刻把你的玩具收好!”却可以采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游戏方式,比如说:“你看,你都要上床了,你的小汽车要是没有回到它们的停车位,它们会没法休息啊,要不你来帮帮它们吧!”

1、让孩子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

自己处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天天坚持。因此,爸爸妈妈除了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愿意坚持以外,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帮爸爸妈妈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不妨说:“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了”,而尽量少说:“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如果孩子撒娇,不愿意自己做的时候,也要坚持到底,让他明白他长大了,以前爸爸妈妈帮他做的事情现在该他自己做了。

2、提供机会,让孩子尽情体验

能力是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孩子只有更多的参与到个人事务的处理过程中,才能发展他们的个人事务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让3—6岁的孩子自己去决策,自己去做了,比如进餐、选衣服、分配看电视和玩玩具的时间、收拾房间等等。在做中,孩子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成长。爸爸妈妈可以成为幕后的把关者。

3、营造宽松的氛围,学会耐心等待

成长需要时间。孩子们可能拿着筷子却夹不起饭菜;可能想穿衣服却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亲近某个伙伴,却被别人讨厌;再或者想下棋,却乱走一气。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们需要时间,当他尝试的时候,等着他,鼓励他。如果遇到早上赶着上班,那么请早点叫孩子起床,给他充足的时间。当他苦恼的时候安慰他,帮助他。当他进步的时候,表扬他,激励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会成长得很好。

4、要求积少成多,让孩子逐步独立

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难度也不一样。爸爸妈妈可以帮他们安排一个进度表,一样一样地学,逐渐增多。比如可以先学自己用勺吃饭,做到不洒出来;再学自己端饭、添饭,让孩子知道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合适的量;接着是端汤、使用筷子……这样,孩子就渐渐能独立完成进餐的所有活动。

5、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

个人事务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穿裤子就需要先看裤子的前后,坐下来,把腿伸进裤腿里;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需要和别人协商,想办法征得同意,而不能抢;玩玩具就得知道玩具的特性和相应的规则。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方法引导是必要的。

妈咪需要在尊重宝贝意愿的基础上,发挥宝贝的好胜心、模仿欲和独立自主意识,克服宝贝的依赖心理,让宝贝成为管理自己事务的小能手。

3招提高宝贝自理能力:

1.我是小帮手

妈咪要学会放手,将生活中的简单事务交给宝贝去做,或是和宝贝分工合作完成一件事情,当然妈咪也要不动声色的为宝贝创造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既提高宝贝的积极性和满足感,也要保护宝贝的自尊心。

2.自己来动手

培养宝贝从最简单的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妈咪更多的只是在一旁提供指导建议,最终还是要让宝贝在动手中体会到自理的乐趣和好处。

3.游戏来帮忙

对于那些缺乏自理能力,或是有能力但不愿意自己动手的宝贝,妈咪也不用过于焦虑,可以在宝贝心情好的时候,通过给玩具穿衣吃饭、角色扮演小鸟洗澡等游戏,逐步引导宝贝由虚拟场景过渡到亲身体验。

家长先学着懒一点。孩子很多时候不是不会做,只是有依赖不想做。所以,妈妈不要太勤快,当孩子穿衣服的时候,你要学着给孩子戴高帽子:哎呀,妈妈也不会,宝宝教教我吧,宝宝最棒了!孩子一般这个时候都很愿意做的。

另外就是家长不能只用嘴说让孩子做。因为很多事情都是有流程的,比如:提裤子的时候,先把里面的衣服拉下来,塞到秋裤里,再提外裤,放下外衣。要给孩子教,让孩子明白。不然的话,就会出现你说你的,孩子着急又不会的情况了。

如何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

文清老师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在这方面的问题,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就是因为孩子太依赖父母而导致的不自立的行为,这与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直接关系的。各位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该放手的时候必须放手,该对孩子下狠心的时候,必须下狠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快速练就一身本领,以后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那么应该如何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以下是文清老师给出了几条建议:

1.孩子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生活自理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做。比如,孩子自己会穿衣服了,那么家长就不要再去帮孩子穿衣服;孩子会自行大小便了,家长就可以放手不管了,让他们自己做就好了;孩子自己能吃饭了,我们就不要满世界追着孩子喂饭了;孩子能自己洗衣服了,让他们自己洗就可以了,大衣服洗不干净,可以从洗小件衣服开始;孩子能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了,就不要因为心疼孩子,而让他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有些事情只要孩子能做了,我们就让孩子去做,绝不能提供没必要的帮忙和代劳。家长事事包揽的话,就让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所以孩子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做。

2.孩子不会做的事情,让他学着做。

家长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并且告诉孩子,有些事情我们不会做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可以学着去做,只要我们愿意学习,一切都不是问题。家长要让孩子尝试着去做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事情,也就是说,孩子到了某个年龄段,就应该让它学习并且具备相应的能力。例如,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学着穿衣服,穿袜子,洗小件衣服等,即使孩子做不好,也要让孩子去做这件事情,万事开头难,能力的形成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孩子到十多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学着收拾房间、洗衣服、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等。并不断地鼓励孩子要敢于尝试,孩子想做的事情,不要随便去制止他们,因为这样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3.家长不要事事包揽,适当放手。

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自己做事情的机会。例如,告诉孩子,今天家长工作了一天非常累,请他帮忙拖一下地可以吗?家长要不断引导孩子动手去做一些事情,并学会让孩子享受他的劳动成果。当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赞美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一些事情是可以得到家长赞美的,从而激发孩子动手做事情的兴趣。

我相信只要家长不事事包揽,该放手时就放手,多给孩子一些锻炼自己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一定会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以上三条建议,就是文清老师针对如何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提出的建议,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更多的孩子,以及更多的家庭。

如何培养孩子收拾整理的好习惯

其实,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的习惯,越早培养越好。例如,只要孩子兴致勃勃地地来过帮妈妈收拾玩具,无论孩子多小,妈妈都不要阻拦她,以免打击孩子的热情。妈妈应该给爱收拾东西的孩子表示鼓励,让孩子知道,收拾东西是一种值得表扬的好行为。

一般孩子到了三岁左右,妈妈就可以教他收拾自己的物品了。例如,让他收拾自己的玩具、清洁自己的小房间,整理自己的小床铺等等。

具体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的习惯呢?妈妈不妨试试从这几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

一、帮孩子建立收拾东西的意识

在让孩子学会收拾东西之前,妈妈要先帮孩子建立起收拾东西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什么东西,都要从哪儿拿出来的,用过后就放回哪儿。怎样建立孩子收拾东西的意识呢?妈妈不妨试试这样做:

1、给物品找个“家”

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无论什么东西都像小朋友一样,有自己的家的。例如,装玩具的箱子,就是玩具的家;衣柜就是衣服的家;书柜就是绘本的家。小朋友把东西拿出来使用后,要记得及时把它们送回家,不然,不但东西会很伤心,还很容易会把它们弄丢。

例如,妈妈在陪孩子看完绘本后,可以对孩子说:“宝宝,现在我们把绘本看完了,它也想回家了。你知道它的家在哪里吗?你把它送回家好不好?”

2、陪孩子把物品送回“家”

孩子玩完玩具后,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玩具送回家,例如,孩子把积木全部从箱子里倒出来玩,弄得满地都是。等孩子玩腻了,不想再玩的时候,妈妈可以叫上孩子,一起把积木收回装积木的箱子里。

妈妈可以把地上的积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让孩子收拾,一部分自己收拾。在收拾积木的时候,妈妈可以装作非常开心的样子,边收拾积木边哼着儿歌,还可以和积木聊天。

孩子见到妈妈这么开心,就不会把收拾积木当成是一件苦差事了。

3、收拾好东西后,和孩子击掌庆祝

妈妈和孩子一起把所有东西都收拾好后,可以和孩子击掌庆祝,并且告诉孩子,已经把所有东西都送回家了,那些东西很开心,我们看到房间变得干净又整洁,也很开心。

二、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接下来的做法

父母陪孩子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之后,孩子对于要收拾东西这件事情也有意识了。不过,孩子虽然有了这种意识,却不一定做到坚持自己收拾东西,他很可能会偷懒。这时,父母就要根据孩子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方法了。

1、孩子如果能坚持,父母可以趁机“偷懒”

如果孩子学会了收拾物品之后,能够做到自己收拾自己的东西,那么,妈妈就不需要每次都陪着他收拾了,而是可以看准时机,设法“偷懒”,减少自己的劳动量的同时,也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他该做的事情。

例如,妈妈可以在孩子收拾东西的时候,对孩子说:“宝宝你真棒,可以送那么多东西回家,而且送得又快又准确的。你看,妈妈比你慢多了!看来,宝宝的东西还是喜欢宝宝送它们回家哦,妈妈认输了!”

孩子听了妈妈的这些话后,会更积极地收拾东西的。慢慢孩子就能养成收拾东西的好习惯了。

2、孩子如果耍赖,妈妈要想办法对付

有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把东西送“回家”,所以故意反抗,或者干脆放弃收拾东西,来试探父母的态度。

这种时候,妈妈要严肃地告诉孩子:“玩玩具之前,你已经说好自己会把玩具收拾好,答应过妈妈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你想,你把玩具拿出来玩了,但是又不愿意送它回家,它一定很伤心的。如果你坚持不把玩具送回家,那么妈妈以后就不会再同意给你玩其它玩具了。”

如果孩子收拾玩具时,故意磨磨蹭蹭,马马虎虎,甚至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这个时候,妈妈一定不要妥协,让他别再收拾;而是要想办法让他继续收拾,甚至可以给他一些小惩罚。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孩子把房间弄乱父母要帮忙收拾吗

孩子玩完玩具收不收拾?不同家长造就不同的孩子

孩子刚玩完玩具,有的家长就马上过去,替孩子把玩具收拾干净!一件一件地归回原位,这可能是家长的一种习惯,更或者说是一种成就感。有时候还会教导孩子如何收拾,觉得自己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良好习惯。

久而久之,房间果然不再被弄乱,孩子也开始对玩玩具兴趣不大,不会主动去拿玩具玩,即使孩子知道玩具放在哪里。

很多家长对此不以为然,单纯认为孩子是对玩具感到腻味,殊不知都是“收拾”的过错。

还有一种家长,他很看重孩子爱玩的天性,在家里专门为孩子设置了玩具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孩子有很多很多的玩具,家长就任凭它们横七竖八地排列着,甚至晚上睡觉前也不会去特地收拾。

那个区域永远是毫无顺序地摆放着各种玩具,孩子也会经常去那个区域尽情玩耍。拼东西拆东西。孩子变得更喜欢玩玩具,即使有了新的玩具,也能一眼从中辨认出来。

这两种成长在不同环境下的孩子,长大了会有什么不同呢?里面反映的问题就非常重要了。

这两种孩子肯定是不同的,爱玩玩具的孩子性格更活泼,创造力也会越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更快。也就是说,孩子因为游戏的丰富多样性,充分开发了智力。

而不爱玩玩具的孩子,各项能力都要稍微弱一些,对事物的应变能力相对较差,性格也相对闭塞一些。

爸妈首先要打破误区,屋子乱≠脏

家长们知道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吗?叫做破窗理论。

有一栋整洁美丽的房子,第一天,有一个孩子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一扇玻璃窗,孩子很害怕,就跑回家去了。第二天,孩子又过去看,发现不仅没有人到家去找他的父母,并且窗子也没有人修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让人意想不到了,这栋房子的窗户,竟然没有一扇是完好的。

后来房子来了新的主人,新主人把所有玻璃窗都修好后,有一天,又有一伙孩子来这里弹玻璃球,第一扇玻璃窗被砸破了。主人发现后马上把玻璃窗修好,当孩子们看到崭新的玻璃窗时,内心很羞愧,下次玩玻璃球时,就更加小心。

之后这栋房子,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被砸破的玻璃窗。

同理,如果孩子的玩具,每天都被收拾得一丝不苟的,就像展览馆严格按照顺序陈列的展览品一样。那么在“破窗理论”的心理作用下,相比起其他孩子,这个孩子玩玩具的热情显然要更低一些,因为不愿破坏这份整洁,这种心理趋向是与生俱来的。

还有更严重的情况,当家长强迫孩子每天收拾玩具时,尤其是语气不好、处于生气的状态下,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

孩子们会觉得玩玩具是一种错误,会害怕玩具,害怕和那些花花绿绿、可以开发孩子智力的东西。慢慢的,看着展品一样的玩具,孩子想玩也不敢伸手了。

其实,屋子乱≠脏,如果专门给孩子收拾出来一片玩玩具的区域,在这片区域中,孩子可以让思绪和做法更加自由,那么一切就会变得和谐得多。

家长的情绪会大大影响到孩子,因此,孩子甚至会对玩具产生恐惧心理。因为在孩子幼小直白的逻辑中,玩玩具就等于家长不开心,等于斥责,这样的情绪反应是不健康的,甚至会影响孩子交友。

相反,如果父母对玩玩具更加宽容,孩子们反而更愿意接触这类东西。对新鲜事物接触也更加顺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经常乱丢玩具是天性,如果父母没有不耐烦、不高兴等负面态度,孩子会有一个更快乐的童年。

父母总给孩子收拾屋子,会带来消极影响

1.玩具时越收拾孩子越不爱玩

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在《混乱》中说到:如果一个人东西收拾得很整齐,书籍、水杯;连文具,都摆放得整整齐齐,这样是缺少创造力的表现;而那些有大成就的人物,比如爱因斯坦、扎克伯格、乔布斯等等,他们都有混乱不堪的书桌,混乱更能激发出一个人的创造力。

如果玩具摆放得乱七八糟,就意味着孩子是“熊孩子”,那么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从玩具而来的创造力,有些孩子得到了,很有可能激发他们无限的潜能。然而有些孩子,创造力的大门却永远关闭了。

孩子不爱玩玩具,可能是家长把屋子收拾得太干净,这是家长变相封闭了孩子的创造力。孩子们需要一个更多思考的空间。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从今天开始,家长们把屋子弄乱吧!

不要把孩子的玩具当成橱窗里的展品,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奇思妙想的小脑瓜离不开玩具的启发。让孩子放心玩玩具,不要再因为房间太乱而斥责孩子。反而要多陪孩子玩,鼓励他们玩玩具。

所以,如果孩子把房间弄得乱糟糟,家长先别忙着整理,很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创造力。另外,即使要收拾屋子,家长也不要不耐烦,更不要埋怨孩子。

孩子是你们可爱的小天使,他们探索的天性,不该被以任何形式被抹杀。

2.破坏孩子的创造力

有的家长表示,不让我收拾屋子?这可怎么办!屋子不收拾会很多灰尘和细菌,对孩子的健康也是不利的呀。

家长们,混乱不等于脏!脏是指屋子里有很多灰尘,打扫的时候那些难以察觉的死角,甚至是一些带有腐蚀性的生活垃圾。混乱不等于把屋子搞得一团糟。而是让孩子处在一个乱中有序,多彩又丰富的环境中。

家长可以建立一个专属于孩子游戏玩耍的区域,让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只要不离开特定的范围就可以了。在这个区域里,孩子可以释放自己的一切天性,彩色的玩具也可以尽情摆放,不受到家长的束缚。

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家中的整洁,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心玩乐学习的环境。孩子在一个舒适的区域内,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天性,充分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家长既可以放心陪伴孩子,也不用自己整洁的房间被弄乱。

高质量的陪伴和教育很重要,请家长们一定要开心地陪伴孩子,度过玩耍时光,这样孩子也更爱玩玩具。给孩子们一个快乐,而富有创造力的童年,孩子离不开玩具,家长也离不开自己聪明的宝贝!

相关推荐

2021青岛房间装修价格是多少输入面积真的...

1、2021青岛房间装修价格是多少输入面积真的能免费报价吗2021 青岛房间装修价格装修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例...

2021成都房间装修,70%进口建材,为何严选...

1、2021成都房间装修,70%进口建材,为何严选品质后价格还这么低70% 进口建材,严选品质,为何价格还这么低...

如何通过民宿房间设计输入面积来确定房间...

1、如何通过民宿房间设计输入面积来确定房间布局和功能确定房间布局和功能的步骤:1. 了解民宿房间输入面积...

房间的飘窗怎么利用设计土巴兔来帮你!

1、房间的飘窗怎么利用设计土巴兔来帮你!飘窗的设计思路: 功能性:作为储物空间、休闲区、办公区等。 美观...

装修案例


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