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没有水泥,那造房子要如何固定下来
水泥作为粘合剂,在建筑上的作用不言而喻,水泥在中国的大规模使用已经是近代以后的事。水泥在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使用了,古罗马时代利用火山灰与沙子,石灰等调配成早期的水,但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黄河和长江流域没有火山,自然也就不会火山灰。
古代缺少水泥确实对我国的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就是不以石材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不过,我国古人的智慧是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没有粘合剂,古人就发明了榫卯结构。
一、屋顶的材料。
古人常用的屋顶材料一般是琉璃瓦和陶瓦来进行建造屋顶,琉璃瓦比较华美还能够在阳光下折射出绚烂的光芒,所以常用于皇家的建筑雍容高贵华美,例如,故宫博物馆中的建筑屋顶。陶瓦就比较平民化的建筑材料了,使用比较广泛,在我国南方现存的苏州园林等都能看到陶瓦的身影。
二、框架材料。
我国古人常用的为木头,中国人用木头的原因多样,主要一点是中国建筑大多讲究施工快而实用,所以采用木结构比较多。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建筑时候压根没想着房子能够存在千年,所以中国人就选用最方便的材料了。
三、墙体材料。
我国古代的墙体材料一般是使用防水的砂浆和油毡做成,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而且比较坚固。我在小时候还在我们村里看到过全是泥浆和麦秸砌成倒不如说糊成的墙,当时没条件没有拍照现在这些年全给拆了。在皇家的建筑墙上会涂一些颜料,大多是红色所以参观故宫的时候会发现主题色就是红,因为朱红色和紫色是皇权的象征,平民不可以,所以平民大多采用白色。
古代长城的砌砖就是这样的工艺,城墙也是。城门的拱项也是这工艺。(叫拔楦)其坚固,持久度要比水泥还好。长城或其它建筑的夯土层,是黄土,适量加些沙子,加上一定比例的石灰粉,用黄米汤兑水,加在一起搅拌均匀,不能太湿,稍潮即可,铺一层,夯实再铺一层,再夯实直至达到要求。
野外如何建造木房子
请先搞清楚结构一般来说框架结构比较简单就是先做框架4根柱子加4根梁最简单的。。。原始人都会。。再加墙(用布什么的都行)和屋面(同样可以使布)注意屋顶排水有一定斜度就行
其实做纸屋最简单我们建造节的时候就是通宵做的纸屋然后再里面过夜
不过我们要求很高形式和结构都要创新美观你只是野外的话随便用纸板做一些折叠就行比木头方便。但是防水比较麻烦
在古代没有水泥,那么古人是如何建房子的呢
在现代人们盖房子都是需要水泥的,但是在古代盖房子并没有使用水泥,而是使用了‘糯米灰浆’,糯米灰浆也是在石灰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古代比较成熟的建筑房子的技术。在质量方面有时要比现代的的水泥更为厉害的,但最开始人们还只是使用石灰来建造房子的,虽然有些坚硬但还是整体的质量不是很出色,在古代工人的智慧下人们终于创造了糯米灰浆。
古人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使用糯米灰浆的,而是通过烧制石灰,用石灰把沙子和水结合在一起成为建筑房子的用料,虽然使用起来比较的方便,但是因为整个用料的材质比较的粗糙,密度比较大,对于房子的稳定情况不是很好,如果遇到什么暴雨或者是自然灾害是没有办法抵抗的,在没有糯米灰浆出现之前,人们通常都是使用石灰和沙子与水结合的用料的。
糯米灰浆是在南北朝出现的,因为南北朝战事比较多,所以人们为了抵御外来人群就创造了这种用料,做法就是把糯米煮烂之后倒进石灰和沙子与水中,形成更加粘合度更高的用料。但因为糯米的产量在当时比较少,所以这种材质没有普及,随着经济的发展,糯米的产量变得越来越多,在明朝的时候很多的城墙和水利工程都是通过糯米灰浆制造完成的。
糯米灰浆在当时的古代是建筑房子和其他工程最重要的用料,同时它的质量也是很高的,不差于现今的建筑房子的技术,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糯米灰浆的使用方式也不适合当今。同时也因为年代的原因这种技术也慢慢不在被人们熟知,而且每次使用都需要很多的糯米的,对于人们来说糯米是粮食,现今混凝土的使用也就避免了浪费粮食的结果,而且技术也是很高的。
古代的房子怎样建造的
第一步、建造台基
古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重视阶基,这种情况自周代至西汉尤其明显。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有很大关系。春秋时期,盛行游猎,诸侯多建园囿,其中最常见的建筑就是台。台多为方形,以土筑垒,上面有的建有亭榭之类,可以登临远眺。至战国时期,诸侯均“高台榭,美宫室”,崇尚殿基高巨之风。
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阿房宫,是没有完工的高台建筑。考古中所见的阿房宫前殿,现存有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台基东西长1270、南北宽426、现存最大高度(从台基北部边缘秦代地面算起)为12米。为了加强夯土台基的稳固性,在台基边缘自北向南均匀存在收分结构。另外,台基并非全部是人工夯筑而成,而是利用了龙首原的自然地势,在四周及上面加工夯筑而成。
台基南侧仍保留当年修筑台基时踩踏的路面,即运土坡道,说明古代修建高台,可依靠地势,加以覆盖泥土夯筑而成。尽管阿房宫最终并未建成,但它遗留的台基遗址,也可窥见古代高台建筑的建造方法。
后代随着游猎之风渐衰,高台建筑也日渐衰弛,至近世台基阶陛逐渐扁平。但宋辽以后“台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的显著特征,尤其是官方建筑,更为明显。
在王宫里有一处南汉宫殿遗址和南宋建筑遗址,大家也可看到明显的建筑台基。如南汉二号宫殿的前殿,仍可看到清晰的夯筑台基、包边石及残存的垂带。建造台基时,人们用黏土、砂石粉和碎砖瓦块逐层夯筑成磉墩(即支撑柱础石的独立基础砌体)。磉墩夯筑时一般多达二三十层,通过重力夯打,让它足够坚实,可以承托柱础石。
第二步、柱框与砌墙
中国古代建筑自成一派,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柱梁构架的特点贯穿中国宫殿结构的始终。在木结构主体中,梁柱最重要,屋顶重量由梁柱来承担,梁柱的重力又下移到磉墩和台基上,环环相扣。比起柱子,中国古建筑的墙只是辅助性的,并不承受重力,仅起分隔室内外、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因此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墙倒房不塌”。
因此中国古建筑的墙和门窗,可根据建筑用途随意分配。若是凉亭,则四面无墙;若是碉楼,则墙多窗小。而一般来说,建筑正面多以木质楹柱和窗户相间而成,少用墙壁;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
第三步、屋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构件尤其重要,称为“斗拱”。斗拱是在木构架的横梁和立柱间的过渡处,用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用以承受上部结构的重力,再转移到下部的立柱之上。它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组织和比例大小,历代不同,因此也是鉴定和研究建筑物年代和特征的重要构件。搭建好的梁架上,搭建槫和椽,用以作为瓦片的承托。在铺好瓦片后,房屋基本就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