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砖混楼卫生间是和圈梁现浇在一体吗
是的。80年代的砖混楼卫生间在建造时都是采用墙体砖和圈梁分别建造的设计。在建造砖混楼时,首先先建造墙体,然后在墙体上方设置圈梁,最后用混凝土将圈梁浇灌成型。卫生间的墙体和天花板都建造完成后,再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装修和铺设卫生设施,在空间结构上融为一体。
80年代的房子是怎样的
简单说,1988年以前,房子都不太注重外观,基本上都是水泥外面,即俗称的“涂灰楼”,广州叫做“黄皮楼”;1988年以后,新建的房子对于外立面的美观开始重视起来;1988年至1992年间,修建的大多采用了石米外墙,凹凸不平的石粒作墙面,灰白相间;1993年至1996年新建的房子流行用马赛克装饰外墙,房子看起来比较细致、整洁、易清洗;1996年以后至今,各式各样的条形砖开始风行,开发商在修建房子时非常重视外观,近几年推出的新楼盘已有不少开始采用玻璃外墙。
上世纪80年代的房屋,在修建时并不注重“厅”的功能,因此最明显的特征是厅小,多为用预制板修建的六层板楼,在权属上大多为房改房。上世纪90年代的房屋,在户型设计上开始出现“厅”的概念,新建两房一厅的房子使用面积大约有80平方米左右,讲究“大客厅、一梯两户”,客厅在14至15平方米左右,周边环境与配套设施较完善。
农村的房子厕所为什么都建在西南角
农村的房子厕所建在西南角有两个原因:
第一,农村信风水之说。厕所在坎位,坎水为财,财气不纯,容易为钱财之事招祸。所以农村的厕所都在西南方向。这样无灾无难了。
第二,关于我国农村地理位置。通常夏天经常刮东南风,冬天吹西北风,厕所建在西南方角,这样臭味吹不到家里去。
扩展内容
中国
距今五千年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遗址里发现的一个土坑,被视作中国厕所的起源。
周代,厕所被称为“井溷”。“溷”原专指猪圈,至秦汉则兼猪圈与厕所两重含义。
古时对厕所的重视,起于秦汉,盛于唐宋。
秦汉时,厕所分蹲、坐两式,区分男女,并有隔断。汉代尤为重视隐私和使用的方便,并增添了通风设计。唐朝专设“司厕”的官员。进入宋朝,汴梁等大都市的公厕已具行业性质,有专人管理。清嘉庆年间出现了收费公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上下建厕所、管粪便、除四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厕所简陋,粪水暴露、蚊蝇孳生,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和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高发,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巨大灾难。
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20世纪70年代,中国爱卫会组织开展“两管五改”活动,清理整治环境,建厕所、管粪便、除四害,突出对人畜粪便的管理。
20世纪80年代前,不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如厕这件事都是一个挑战。当时的厕所条件简陋,基本是无隔挡的集体上厕所模式,几堵围墙,一排蹲坑,臭气熏天。胡同巷子的人家共用一个厕所是常事,冬天尿液结冰,夏天臭味弥漫,附近居民戏称通往厕所之路为“尿尿路”。
当时外国人来中国上厕所的体验就是4个字——哭、笑、叫、跳。哭,恶臭让你泪流满面;笑,众人一起蹲坑,面面相觑;叫,夏日里厕坑里的蛆不停蠕动,让人惊叫;跳,脏水弥漫,立足之地甚小,跳跃着上厕所。即使这样,能及时赶上空位还是件幸运的事,很多公厕外一到早晚高峰期都排着长龙。
20世纪80年代,推动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爱国卫生运动。以筹备亚运会为契机,中国拉开“厕所革命”序幕。主要从卫生防病角度入手,以改变厕所“数量少、环境差”的现状为目的。
20世纪90年代,将农村改厕工作纳入《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中国农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在厕所质量上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厕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2018年02月23日,2018年全国厕所革命工作现场会暨厕所革命培训班在河北正定召开。这是自2015年以来,国家旅游局连续第4年在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全国厕所革命工作现场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中国农村厕所的发展
80年代修的房子,砖混结构大概寿命能管多少年
砖混结构寿命50年。
具体解释如下。
1、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砖混结构一般都是单层或低层房屋使用主要依靠砖的相互摩擦力和材料的刚度抵抗地震,当然砖不能和混凝土比,但只要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抵抗较小的地震也没太大问题。
2、砖混结构是混合结构的一种,是采用砖墙来承重。砖混结构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较强,不易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具备稳定的耐久性,适宜应用于对使用寿命有较高要求的建筑。
3、砖墙和内框架混合承重,内部以梁柱代替墙承重。砖混结构的隔音效果是中等的,而框架结构的隔音效果取决于隔断材料的选择,一些高级的隔断材料的隔音效果要比砖混结构的好,而普通的隔断材料,如水泥空心板之类的,隔音效果要比砖混结构差一些。